共享汽車停車費誰來定,共享汽車在停車場的停車費由誰出
用戶使用共享汽車時,常常要到1-2公里外的停車場取車,還車后也往往需步行1-2公里到目的地,麻煩、費時。那是否可引入“送車員”角色?幫用戶取車、還車,節省用戶時間精力。
本文就共享汽車引入送車員是否可行或者是否劃算進行探討,并對共享汽車業務本身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以gofun共享汽車為例進行說明。
一、人們對出行方式的選擇
1.1 對人們出行選擇的直觀感受
省際、城際遠距離出行,人們一般會選擇飛機、鐵路、大巴、租車、私家車等方式;城內出行,人們一般選擇公交、地鐵、私家車、租車、共享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等。
本文主要關注城內出行,包括上下班通勤、城內休閑/商務出行、郊區游玩等出行場景。
以北京的城內出行為例:
1)上下班通勤
對于上下班通勤,共享汽車在停車場的停車費由誰出,如果距離不近,例如5公里以上,如果有京牌私家車,人們傾向于開車。快速安全舒適,不過有堵車風險導致行程時間不確定,公司附近停車費用也可能不低。
補充說明下京牌,北京落戶較難,而且搖號中簽率很低,所以擁有京牌私家車的年輕人并不多。他們平時出行以地鐵、公交為主。
2)城內休閑/商務/辦事出行
對于城內休閑/商務/辦事出行,比較典型的是在城內參加活動、拜訪客戶,私家車仍然比較合適,沒車的傾向選擇地鐵公交,不過共享汽車也會考慮。
在地鐵公交不便時,例如需要換乘多次地鐵,人們可能覺得麻煩,會考慮共享汽車或打車。不過共享汽車要考慮目的地附近是否有停車場,有一定局限性。
其實,gofun共享汽車很適合一天內去多個地方的出行場景(可短租6個小時)。筆者上次搬家時就用的共享汽車,跑了兩個來回搬完,僅花費100元出頭,而找搬家公司需要500元。搬家時打車是不方便的,因為司機不愿等你慢騰騰地搬行李。
還有一次帶親人看病,一上午跑了三家醫院,這種情形下共享汽車(短租6小時)發揮了很大作用,而打車就不太劃算。
3)郊區游玩
這恐怕是目前唯一一個共享汽車適用的高頻應用場景。
從平時使用gofun共享汽車的經驗來看,周末往往不容易在附近找到車,而周末不少人用車是為了郊區游玩。郊區游玩一般是白天一整天,也就需要租用共享汽車24小時,約220元。這個成本大部分白領還是可接受的。如果2-5人出游,景區、吃飯等費用,加起來約400-3000元,用車的費用就占比不高了。
然而,這一場景租車也是合適的,在與租車的PK中,共享汽車并無明顯優勢。
費用的話,租24小時,神舟租車中最便宜的車型與gofun共享汽車價格相當。所以在租車業務上,共享汽車并無明顯價格優勢。
唯一的優勢大概是停車網點多于租車網點,找車及還車的距離可以近一些。以筆者的經驗,在北京望京某小區,選擇gofun共享汽車,取、還車的路程約2公里,選擇神舟租車,取、還車的路程約4公里。對于開到100公里外的郊區去玩來說,2公里和4公里的取還車路程,其實區別不大。
1.2 對人們出行需求的總結
結合1.1 中的內容,對人們出行時的需求做出總結:
快速/省時;
安全;
舒適;
精準;
省錢;
私密;
虛榮/優越感;
其中,第4條“精準”指在該交通工具之外的行程越短越好。例如,從北京密云縣到沈陽蘇家屯,開車就比坐高鐵精準。坐高鐵只能從北京南站到沈陽北站,上高鐵前下高鐵后都需要倒騰,開車就不必。
“私密”也很好理解,例如開私家車就比做公交車私密性好。
1.3 共享汽車的優缺點分析
gofun共享汽車包括分時租賃、半日/全日租、長租等模式,全文針對2-100公里城內出行的情景,主要探討“分時租賃”模式。
見下圖,以上述7種出行需求,橫向對比不同出行方式的優缺點。
共享汽車的主要對比對象是網約車和私家車。它們都具備快速省時、安全舒適等優點。與上述二者相比,共享汽車最顯著的缺點是精準性差。
不過,這個缺點的嚴重度也與里程相關,例如開100公里去郊區玩一整天,那走1公里花10分鐘取車也就不算麻煩了。可如果開5公里去上班,還得走1公里去取車,就明顯不劃算。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麻煩,一定程度影響了用戶用車的積極性。那有什么好辦法嗎?
二、 引入“送車員”提供送車服務
2.1 什么是送車服務
企業回1.北京南站停車官方收費是每15分鐘3元 ,停24H就是360元!收費較貴而且車位很少,高峰期,節假日一位難求!2.北京南站內部停車收費相對是較高的,建議您可以下載“小強停車”APP,預約北京南站的停車位,收費40元/天,可節省80%左右的停車費用,。
如想根本解決,可考慮引入“送車員”的角色,負責:
在用戶用車時,將近處停車場的車開過來并交接(取車)。
在用戶到達目的地后,與用戶交接車,將車還到附近停車場(還車)。
下圖以從對外經貿大學出發到頤和園為示例情景,展示精準性和費用:
可見,引入送車員后的共享汽車取車、還車的問題得到解決,但費用也可能增加,具體增加多少與共享汽車公司的定價策略有關。第3章提供定價相關分析。
2.2. 送車業務可行性
兩種用人形式,一種是公司直招作為內部員工,另一種是個人入駐,類似網約車司機。鑒于涉及重資產(汽車),以及交通違規風險等,前期以公司直招更為穩妥。
另一方面,責任劃分清楚,例如規定用戶預設交接點后,應把車停在交接點40米以內,若在此范圍外產生交接等待、違反交規等,責任在用戶而不在送車員,這樣能規范用戶。
總之,還車交接需克服較多困難,前期可先開展代取車業務,代還車業務以后再說。
三、共享汽車成本分析
3.1 車輛使用率與盈利的關系
從共享交通工具的運營方式來看,核心的收益平衡實現方式都基于人口規模和車輛的使用率。
如果車輛很多,但大部分車都使用率低,甚至整天閑置,那肯定是賠錢的。
公交車也類似呀,如果某一路車總是上座率低,稀稀拉拉的,公交公司一定會減少發車頻次,從10分鐘一趟改成20分鐘一趟。
因成本是相對固定的,在客單價不變的前提下,顯然使用率越高,項目的盈利能力就越強。其相關關系大致如下圖。
平衡點是指達到某個使用率后,剛好盈虧平衡,只要超過這個使用率,就能有盈余。
共享汽車目前的問題是整體使用率不高,如何提高使用率呢?最直接的辦法是通過大數據,在高使用率地區增加車輛,低使用率地區減少車輛,以及根據不同時段的使用率調整車輛配置,例如在用車高峰期將低使用率地區的車臨時抽調過來。
相信目前共享汽車公司已經在這么做了,但這只是在配置用車“存量”,并沒有產生顯著的“增量”,使更多人用車或使老用戶更高頻地用車。
其實引入送車服務算是一個可產生用車“增量”的辦法。畢竟有人送車,用車方便,人們就更愿意用車了。可是,產生了增量,車輛周轉率高了,就一定能賺錢了嗎?不一定。因為送車成本是不能忽視的。
在不增加車數的前提下,使用率與送車成本是呈正相關的,因為使用率越高,需要的送車人力(包括送車員人數、訂單數)就越多,付給送車員的錢就越多,送車成本就越高。(暫且僅考慮送車員收入由公司承擔的情況)
以送車員為內部員工付固定工資為例,車使用率越高,需要的人手就越多,每多一個人就多付一份工資。
姑且簡單認為使用率與送車成本呈正比,這個比值也就是斜率,取決于公司的計酬策略,付給送車員的工資越高,斜率就越高。如果工資足夠低,就很容易實現盈余,如下圖。
可見雖然新函數受到送車成本的影響斜率下降了,平衡點也右移了,但至少有平衡點,如果送車業務能將使用率提升到新平衡點之上,就可實現盈余。
如果工資過高,就較難實現盈余,甚至無法實現,如下圖。由于送車成本過高,導致無實現盈余。
所以需要公司根據詳細財務數據制定合理的工資制度,保證在引入送車業務后的預期使用率上實現盈余,如下圖。引入送車員后車輛使用率大幅提升,并使業務整體實現盈利,這是最好的結果。
3.2 假如考慮送車收費,抵消部分或全部送車成本
用戶、送車員、公司三個角色都要考慮到:
用戶的花費合理
公司盡量不產生額外成本,讓用戶養活送車員
送車員收入足夠
3.2.1 用戶愿意花多少錢
以gofun為例,分時租車以時間計價,每分鐘6-7毛錢。10-100公里用車費用大概20-150元。
用戶對送車服務的費用接受度與用車費用多少有關。
假如用車費用20元,用戶大概愿額外花10元用于代取車和還車,也就是取車5元還車5元。可假如用車費用100元,用戶大概愿花20-30元。
但是不能根據用戶用車費用來定價,會有失公平。
3.2.2 假如靠用戶養活送車員
以一單掙8元,月收6000,每月工作26天來算,送車員一天需要接多少單呢?
6000元/26天/8元=29單/天。每天29單,上午、下午、晚上各10單左右。
以每單花費20分鐘來算,29單要不停歇工作9.7個小時,前提還是源源不斷有單。這個感覺不太現實,因為每天用車有高峰低谷,高峰時段之外不可能不停接單。此外送車員也需要吃飯、休息。
換個角度,看送車員每天大概能接多少單。
以每4*4平方公里區域由2人負責來算,gofun每個該區域大概15-30輛車。
共享汽車,不表示可以像共享單車一樣隨意停車。實際上必須停在運營商指定的停車場,不然是要額外收費的。當然,理論上不差錢確實可以隨便停。繼網絡約車、共享單車之后,今年以來包括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在地方的停車管理條。
假使這些車每輛每天被使用一次,也就是每天15-30個用車訂單,一半的訂單(7.5-15個訂單)需要取車、還車服務,也就是15-30個服務訂單,他倆每人7.5-15個訂單每天,每月收入1560-3120元。這個顯然是不夠花的,而且高峰時段2個人都不一定忙得過來。
除非多個共享汽車公司均推出該業務,送車員接多個公司的單,起早貪黑地干,有可能趕上外賣員的收入。
其實憑直覺,也能覺察送車員難自已自足。外賣員可同時送多單外賣(平均每趟送3-5單,每單5元),送車員一趟只能跑一單,大大的劣勢。
3.2.3 換個思路,提升用車價格
送車服務若收費過高,難免引發用戶抵觸,因此也可悄悄抬升用車的價格來抵消送車成本。目前gofun的用車價格是每分鐘6-7毛,綜合來看比打車稍便宜,還是有一定的抬升空間的。這樣的話,就可以讓送車服務的價格便宜些甚至完全免費。
3.3 從運營拉新的角度看是否劃算
共享汽車也屬于互聯網行業,互聯網企業往往更強調用戶規模,強調拉新。用戶規模大了,業務體量增長,股價也漲,也會有很多運營的思路去實現營利,因此互聯網公司愿意燒錢去換用戶量。
假如公司是拉新、促活的思路,那肯定不會把送車費用定太高,甚至前期免費。
為計算簡單,按送車免費,僅計算北京五環內區域,將五環內算做24*20公里的一個長方形,以4*4公里作為一個片區,也就是6*5=30個片區。
非本人開進停車場,出停車場產生停車費的情況下可先行墊付,然后拍小票照片以及出停車場電子屏上的照片上傳故障申報將返1.2倍現金優惠券。
前期業務量不多,每個片區派2人,也就是30*2=60人。
他們的工資成本:
按每人開6000元月薪,6000元*60人=360000元/月
即公司每月燒錢36萬。
從運營的角度考慮算不劃算時,應考慮平均獲客成本,例如每月燒36萬可拉來5000用戶,平均獲客成本36萬/5000=72元,如果72元低于其他運營方式的平均獲客成本,就是劃算的。
目前來看共享汽車市場遠未飽和,還是值得長期拉新的。
但是,每月用戶增量是逐月遞減的規律,因此每月平均獲客成本也會在72元基礎上遞增,總會有一天會超過其他運營方式的平均獲客成本。此時更多還是考慮使用率提升對營收的拉動能否cover送車成本,見3.1的分析。
四、更高維度的思考
真正好的產品或業務,一定是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的,例如淘寶改變了人們購物的習慣,iphone改變了人們對手機的認知。
類比共享單車,共享單車帶來了人們出行習慣的變革,人們習慣了不再買自行車,而是隨處尋找共享單車。理論上講,共享汽車要實現的也是對私家車、出租車的一種替代,甚至有希望改變人們的出行習慣(出門不再叫車,而是叫或找共享汽車)。
從這個角度,送車服務是有必要考慮的,因為這是一個有希望改變人們出行習慣的服務方式。
除了送車,也有其他方式減少步行,促進人們用車習慣形成,要么增加停車網點(不太可行),要么根據大數據優化停車網點的設置,后者的優化空間也是比較有限的,因為在停車網點較少的情況下,不管怎么優化,都只能優化一部分用戶的出行體驗,對一些住所偏遠的用戶來說,難以享受這項優化帶來的福利。
在小區內設置共享汽車專享停車位,當然該共享汽車也就成了該小區的專屬共享汽車,是不能停到別的小區的。用戶使用該共享汽車的流程與私家車相似,即從小區訂車,開出去,辦完事再開回小區停好。
小區的停車費用算1000/月,共享汽車的使用頻次姑且僅考慮周末郊區出游場景,每周兩天,每天200元,每月就是200*2天*4周=1600元>1000元,可以cover停車成本并有盈余,用于抵消車輛損耗等成本。通過公關可以把停車費砍低一些,盡量實現盈利。
從社會整體的效率來看,小區內車輛逐漸實現共享汽車替代私家車是提升了社會效率的。私家車很難保證每周末被使用,有的車主很宅,車輛會長期閑置,車輛使用率低,某種意義上說是社會資源浪費。
而共享汽車不一樣,共享汽車基本能實現周末使用率最大化,即達到100%(夜間不算)。
五、總結
送車服務,可行性上,代取車業務可行,代還車業務在完善服務和產品后可嘗試。
成本上,假如想恵及大眾用戶(而不是少量土豪),定親民價格或免費,送車員難自已自足。假如公司養活他們,每月燒個幾十萬是免不了的,是否劃算取決于用車訂單增長量、車輛使用率的提升量、拉新效果。
每輛共享汽車的收費標準都不一樣。可以下載共享汽車APP軟件,里面有詳細的收費標準和押金支付方式。汽車共享就是很多人共用一輛車,也就是司機只有車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有點類似于在租車行短期租車。與自行車共享類似,使。
另外感謝美團的產品經理Lemon,給筆者提供了寶貴建議。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