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對現代汽車的影響,北京現代薩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日系車在國內的銷量屢創新高,其市占率也在不斷提升。這里引一組2021年的數據可以發現,在2021年,日系品牌在國內的零售量達到了407萬輛,北京現代薩德,市場占有率高達23%,與德系品牌幾乎平起平坐。
而美系、韓系以及歐系汽車品牌,2021年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分別僅為10%、3%以及1%,換句話說就是,日系品牌在國內的銷量比美系、韓系、歐系等所有品牌都要多。同時,美系、韓系、歐系汽車品牌這幾年在國內的銷量一直在走下坡路。
美系和歐系品牌銷量下滑還可以理解,美系品牌毀于三缸發動機已經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至于歐系品牌,更多的是太過“個性”,不愿迎合國內消費者。而韓系品牌呢?既沒有像美系車那樣大推三缸發動機,同時也在盡可能的迎合國人,但就是在銷量上一年不如一年,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呢?
“薩德事件”毀了韓系品牌
由于"薩德事件"的影響,所以使得韓系車在國內的銷量呈現出了大幅度下滑的趨勢。比如曾經備受追捧的現代ix35、朗動、悅動以及伊蘭特都算是很好的例子。而為了穩定自己在中國的市場地位,所以韓系車企無奈只能選擇用降價的方式來。
其實,韓系品牌在國內就只有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兩家合資車企,在2016年的時候,北京現代一度達到了年銷114萬輛的銷量巔峰,東風悅達起亞雖然相比北京現代稍遜一籌,但2016年銷量也有65萬輛之多。
可就在2016年之后,無論是北京現代還是東風悅達起亞,銷量就呈斷崖式下跌,以至于在2021年北京現代銷量僅為38.2萬輛,東風悅達起亞銷量更是只有15.2萬輛,還不足巔峰時期的三成。東風悅達起亞更是成為了合資品牌的恥辱,因銷量不斷下滑導致連年虧損,在2021年底東風集團直接跑路,將所持東風悅達起亞所有股份轉讓。
穩居國內車企銷量排行榜前五;2017年以來,受薩德事件影響,進口現代全面退出中國市場,銷量縮至3.5萬輛;2018年遭遇20年來車市首次負增長,北京現代全年銷量為74.
在2017年,剛經歷巔峰的北京現代,銷量直接同比下滑了27.8%,僅為81.6萬輛;東風悅達起亞更是同比暴跌35%,2017年銷量僅為41.3萬輛。盡管“薩德事件”已經過去了五年,但韓系車在國內被邊緣化的局面仍未得到緩解。
現代的車在駕乘感受上,還有個缺點是噪音較大,做工一般,感覺高速上開著,震動的地方真的挺多,還有噪音讓人感覺煩惱,不敢開快,有種恐慌感。另外,現代的車在二手車市場也賣不上價錢,折價率挺高的。
同樣的遭遇,日系車為何能翻盤?
對于韓系汽車沒落至如此地步的原因,韓國某大企業社長指出,不僅僅只是因為“薩德”問題,自身產品競爭力下降也是原因之一。而且,中國技術發展速度超出想象,很多韓國占有絕對優勢的領域也岌岌可危,韓國制造的價值一并下降。受“。
但是待釣魚島事件過去之后,日系車在國內又迅速迎來了復蘇,與韓系品牌在國內的遭遇截然相反。同樣都是傷害了國人的感情,為何國人對待日系車和韓系車的態度卻大不同呢?
先不談日系車和韓系車的在技術上是否有差距,就說日系車和韓系車給國內消費者的印象就能看出端倪。無論是豐田還是本田,在國內都是以高保值率、高品質、低油耗著稱,從而收獲了一大批忠實粉絲。
而韓系車這邊,現代和起亞更多的是靠性價比取勝,相比自主品牌,韓系車的技術實力的確更強,但相比德系和日系品牌,韓系車卻沒了在技術上的優勢,有的只是好看的設計和更具性價比的配置。
其實這只是外界對韓系車的一個誤解,現代起亞集團作為全球四大汽車集團之一,在技術實力上其實并不比德系和日系品牌差。日系車省油沒錯,但韓系車的油耗同樣不高,同時在品質上做得也還說得過去。
再加上隨著自主品牌的近幾年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壓縮了韓系車的生存空間。韓系車在與德系、日系品牌的競爭中,本就是靠著性價比取勝,但自主品牌崛起之后,韓系車的性價比似乎也并不高了。
寫在最后:
總之,“薩德事件”只是韓系車在國內遇冷的導火索,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起絕對性作用的還是韓系車對自身定位的缺失,目前的韓系車處于非常尷尬的處境,拼高端產品,拼駕駛質感,拼不過日系車和德系車,拼配置拼價格,又比不過國產汽車。因此,韓系車的銷量下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