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輛汽車,新中國第一輛轎車產自哪一年
我們用什么造車?
新中國第一輛轎車產自哪一年,9月,釘釘舉辦的面向全國大型及超大型組織的數字化話題交流活動——2022秋季「釘峰會」,在會上,發布了一支描繪一汽紅旗數字化造車的視頻,反復提到了這個話題。
一、一代人的“紅旗夢”
為什么一支品牌視頻能夠引發全網的情緒共振?
答案或許藏在國人對于國產汽車的初代回憶里。
1931年5月31日,國產第一輛汽車——民生牌75型載貨汽車終于問世。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汽車試制成功。這輛65歲的“古董車”,就是首批下線的汽車之一。它們徹底結束了中國馬路上只有“萬國牌”汽車。
1956年,吉林長春第一汽車廠的車間里,嶄新的總裝線上,緩緩運出了新中國第一輛自主生產的汽車——CA10型卡車,它的車身重3900公斤、能夠載重4噸、時速最高達到65公里。
它的誕生,終結了中國無法造車的歷史,第一次給了國人造夢的勇氣,要知道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造車流水線已經運轉了100多年,一道幽深的技術鴻溝橫亙在我們與發達國家之間。
2年后,為了獻禮國慶盛典,一汽接到了新的使命,制造新中國的第一輛高級轎車。
我國生產第一輛汽車是民生牌汽車,解放牌汽車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輛汽車。1928年東北易幟后,少帥張學良于次年在遼寧迫擊炮廠內設立了工業制造處,后來改為附屬民生工廠,并計劃在此研制中國人自己的汽車。由于當時國內的工業。
茨維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人生中途,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我們用什么造車?“
如果歷史會說話,那么當時一汽手工作坊里,鈑金師傅們在一榔頭一榔頭垂打的聲響,便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有人拿起了榔頭,有人拿起了信念
1949年以后的新中國第一輛汽車是解放牌汽車。該汽車于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制成功。其具體的型號為解放牌CA10型,CA10型是以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后改為李哈喬夫汽車制造廠)出產的吉斯-150型載重。
在混沌初開的青春 用叮叮當當 鑿開早春的凍土
在執著的微光下 摸索著屬于我們自己的輪廓 ”
二、數字化轉角的一汽
66年過去,一張印著初代紅旗車的報紙,成為時空的連結,鏡頭來到今天的一汽智能工廠。
這一次,一汽人再次自問道:
新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是解放牌汽車,名字為CA10卡車。于1956年制造的,是中國生產的第一臺解放汽車,也是中國的第一臺汽車。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重汽車在長春下線,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
“我們用什么造車?”
這個曾經牽動全中國人的老問題,為什么會在今天再次成為一汽人心中“需要再回答一次”的問題?
答案就藏在歷史的車轍里。
“我們拿起了工具 但不再敲敲打打
把工具化進想法的雛形里,工具就有了不同的形態
把數字化進生產的日常里,日常也變的不同尋常”
三、始終如一的信念
數字化下的三年,期間發生的變化,可能是革命性的。
如今,中國一汽打造的“一汽EASY”協同辦公平臺,實現了辦公移動化、數字化、千人千面。在數字化部幾年的努力的下,“一汽Easy”逐漸成為作為一汽集團工作唯一的入口。
一汽人于是大聲地對世界說出了他們數字化的碩果:
我們用兼容并蓄造車
讓一個平臺 兼容多平臺應用,更讓多樣與方便兼容,易用與進步兼容
我們用先知造車
在設備上簡單的打上二維碼,就能提前知道,誰準備開小差了,誰又正在趕赴現場
我們用每個人造車
當老李第一次將自己的想法變成易用的工具時,他嚇到的可不只是他自己,我們都沒想到老技工也能變成程序員
我們用透明造車
6個人的團隊,就能將一整個工廠的信息都搬到線上,不同層級變成了同一層級,傳統的人找事也變成了進步的事找人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