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EV200
“短時間之內應該不會在買電動車了。”
小丁在2015年的時候用14萬購置了一輛北汽EV200,成為北京的第一批新能源車主,然而在2020年之后小丁果斷放棄了這輛車,置換了2萬元換回了燃油車。
來自北京的inter也在2016年初購買了江淮IEV6s,續航220公里,在當時補貼力度較大的情況下落地11萬,他就是小丁口中“開了電車就開不回油車”的那一部分人,inter在家里有充電樁的情況下,今年2月換了大眾ID6。
“北京不用限號,這是我仍舊選新能源的因素之一,還有就是確實省油省心。”
在6月14日舉辦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十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的確,數據更加直觀,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經從2012年底的2萬輛,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萬輛。自2015年起,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特別是從2015年開始,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經過導入期、成長期并進入快速增長期,已由“政策驅動”為主轉向“市場驅動”。
但是對于第一批或者是越來越多使用過新能源的車主來說,在體驗過新能源的利弊后,還會不會選擇新能源車型,對于車企來說也將是極大的考驗。
“買的不是車,是位‘爺’”
自從國家大力推進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滯后,從技術水平看,過去幾年,大多車企掌握了基于正向開發的底層控制技術,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相比2012年提高1.3倍、價格下降80%。
從配套環境看,截至2021年底,累計建成充電樁261.7萬個、換電站1298座,形成全球最大充換電網絡。
不過時至今日新能源的相關配套建設仍在制約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
“當初確實有所猶豫,但一個是受政策影響,還有為了能夠改善環境,所以依然堅持購買新能源汽車。”
某第一批新能源車主坦言,雖然說在當初購買的時候非常開心,但是在買之后就已經開始后悔了,因為那個時候汽車還沒有現在這樣普及,所以充電成了一個難題,雖然也想過在小區內設立充電樁,但小區怕大功率的充電樁會引起不安全的因素,所以只能使用專設的充電樁。
“所以這幾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買的不是車,是位‘爺’!”
這位車主坦言,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即使找到充電站,也需要長時間排隊充電,另外新能源車的充電沒有加油那么快,經常要花費許多時間充電,出行不如燃油車方便。
在近年來,新能源車主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的新聞頻上熱搜。新能源車充電難問題,也從第一代車主身上持續到了現在。
不可否認,車流量陡增是新能源車充電難的一大原因。以去年國慶長假為例,據國家電網統計,10月1日到3日,國家電網充換電服務網絡總充電量同比增長59%,高速公路充電設施充電量同比增長56.52%。10月1日,高速公路充電量達到平時的近4倍,創歷史新高。
如此大的用電量和用電頻率,考驗著新能源車充電設施的保障供給能力和應急服務能力。
近年來,隨著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推進,新能源車充電難問題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公共充電樁利用率偏低、私人充電樁安裝率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方面,隨著新能源車普及率不斷提升,部分地區充電樁數量不足,影響了新能源車的使用體驗;另一方面,由于布局不合理、維護不到位,一些地方還出現了故障樁和僵尸樁,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閑置。
此外,由于車樁生產企業較多,標準不夠統一,充電接口不兼容的情況仍然存在。這些問題都有待于相關部門正視和優化。
“養得起,舍不得”
如今,許多車企都打出了“超長續航”的宣傳口號。但對于初代電動車車主來說,當時的續航里程并不“友好”,特別是對于經常有高速行駛需求的車主來說。
“電動車跑高速是極不經濟的,80邁跑100公里和120邁跑100公里,耗電量能差出去40%-50%,就是這么夸張。在高速上80邁跑,百公里耗電量也就11-12度電,如果頂著限速120邁跑,耗電量能飆到17-19度電。”
另一位初代電動車車主則認為在開了6年多,總行駛里程達到了7萬多公里以后,他才知道了為什么當時買這輛車的時候,身邊人都反對的原因。
“朋友覺得購買純電動汽車就相當于做了‘小白鼠’,萬一以后出現各種毛病,維修起來也很麻煩。但是當時我覺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如火如荼,既然各個部門都在推廣新能源汽車,說明它是有發展前途的。”
可是這種興奮在這位車主購買后的第2年就完全消失了,他發現續航里程明顯縮水,第1年時汽車充滿電還能跑300公里,但是第2年續航里程就只剩下250多公里了。夏天開空調的話,續航里程還不到200公里。
而且在使用過一段時間后車子的毛病明顯增多,“第3年時,汽車就出現了充電充不滿的情況,去4S店檢查了一下,發現是充電器的問題,4S店給免費更換了一個充電器。前段時間又發現電池有些問題,把車送回了4S店,經過檢測發現電池的電壓偏低。”
工作人員告訴車主,如果要維修的話,需要把電池拆下來帶回廠家去檢測,中間可能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因為已經過了三年的質保期,如果換電池得自己花錢,最后他放棄了檢測。
另一位車主也遇到了同樣的煩惱,“在使用時間長了之后,汽車總會出現一些小毛病,但是現在的維修廠對于電動車的認識還很小,所以出現了一點小毛病,也只能選擇去4s店,但這也增加了后期的成本。甚至面對一些難題也沒有根本性的解決辦法,就只能一修再修。”
一位網友談到,首先是純電動汽車每年保險平均比燃油車貴1000-2000元不等,雖然純電動汽車平時保養省錢,但一旦涉及三電維修,那維修費遠超燃油車,動輒就是過萬。
另外,買純電動汽車時,新車落地比燃油車至少貴了4萬以上,五年過后,一輛15萬的純電動汽車,二手車可能3-4萬都沒人愿意接手,而同樣15萬的燃油車,至少可以賣六七萬,相當于又虧了三四萬以上。“總之,細算之后會發現純電動汽車省下來的油錢遠沒有多花的錢多。”
所以網絡上也有越來越多類似于“兩年貶值40萬,Taycan二手車該不該買?”“第一年就剩七成殘值,新能源汽車到底能不能買?”“新能源車銷售占比超10%,二手車為何殘值巨低?”等疑問的涌現。
顯而易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部分關鍵技術、支撐保障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但不能否認的是,近年來車企已經加大新體系電池、車用操作系統等的攻關突破,國家也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等方面,推動一系列相關舉措落地,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困點、難點的改善,相信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初代電動車車主愿意再次投入新能源的懷抱。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