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秦鞏固統一的內容
【信息與動態】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結項鑒定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就近年來秦統一研究進展、重要成果、重大歷史意義以及如何從考古、歷史、民族學等多學科結合角度繼續推進相關研究進行了交流。
秦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國家首次建立,對后世影響深刻。國內外史學界雖對這一課題持續關注,但秦統一的具體進程、秦統一的具體表現、秦實現統一的真正原因、秦朝的歷史影響及其世界史意義、秦統一形式與秦短促而終的內在關系等,長期以來未能得到透徹的闡釋。認真考察相關問題,有益于對這一重要歷史轉折有更準確的把握,有益于揭示“大一統”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特征,有益于理解秦制對于中國傳統政治格局形成久遠影響的深層原因。2014年,“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獲得立項,項目組堅持實證原則,重視文獻記錄與考古發現的結合,以歷史學為基點,通過利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從“秦國的崛起與秦的統一”“秦統一的考古學研究”“秦統一的軍事學研究”“秦統一的政治學研究”“秦統一與律令秩序”等角度開展了深入研究,并在不少問題上取得新突破。目前,課題組形成結項成果8種:學術專著《秦統一新論》《秦國的崛起與秦的統一》《秦統一的考古學研究》《秦統一的軍事學研究》《秦統一的政治學研究》《秦統一與律令秩序》以及學術論文集《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古籍校注《〈史記·秦始皇本紀〉新校注》,共計234萬字,這是學界第一次圍繞“秦統一”主題集中完成如此規模與深度的論著,對整個秦史與秦文化研究也具有推動作用。如《秦統一新論》,從秦統一的規模、秦統一與社會文化的歷史走向、秦統一的世界史意義、秦統一原因的技術史考察、實用主義的勝利五個方面加以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秦統一不僅是兼并六國,還包括對北河、南海的經略。當時不同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統一的主張,秦統一合于戰國中晚期的歷史前進方向。秦在水利經營、交通建設、機械發明、動力革命、技術管理等方面,優于東方各國,秦統一某種程度上是其講求實用的文化性格與特點的結果。
1.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經濟--秦統一后,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3.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4.思想--焚書坑儒,確立法家為統治指導思想。5。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5日14版)
秦滅六國,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結束,共計用了10年時間。根據”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措施,秦國先后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從春。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