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新能源,寧德新能源騙局
寧德時代(CATL)和寧德新能源(ATL)是同一家公司嗎?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筆者經常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不管是業內人士還是圈外人士都沒有完全理清這兩家公司的關系,甚至這兩家公司自己的員工對這個問題也是一知半解,沒有搞清楚。
先看看下面這個流傳的段子:
某鋰電行業會議上兩個工程師互換名片。
某供應商(遞上名片):您好,這是我的名片。
ATL工程師(交換名片):這是我的名片。
某供應商(看完名片):你們寧德時代太牛了!
ATL工程師:.....(欲解釋,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聽說ATL的工程師對這種尷尬也是苦惱不已、甚至有些憋屈,要知道寧德時代在2017年才做到動力鋰電池這個細分領域的全球第一,而ATL早在2012年就已經是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這個細分領域的全球第一,在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領域全球份額接近50%,并且一直保持到現在,在這期間逼得其競爭對手索尼將鋰離子電池業務賣身村田制作所,甚至可以說沒有ATL就不可能有CATL這個公司的成立。在寧德時代剛成立的2011年-2015年期間(ATL和CATL 此時也不是同一家公司),這個段子是這樣的:
某鋰電行業會議上兩個工程師互換名片。
某供應商(遞上名片):您好,這是我的名片。
CATL工程師(交換名片):這是我的名片。
某供應商(看完名片):你們ATL太牛了!
CATL工程師:.....(有點害羞)。
兩個段子對比,可以從側面看出寧德時代增長速度之快。寧德時代(CATL)是動力鋰電池出貨量的全球第一,寧德新能源(ATL)是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的全球第一,這兩家公司為中國的鋰離子電池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讓人不由得去想,當今鋰離子電池應用最為廣泛的兩個細分領域的全球龍頭,均誕生在福建寧德這個海濱城市,這是一個巧合嗎?這兩家公司是怎樣的一個關系?解開這些疑惑需要先了解ATL和CATL的發展歷史。
企業回新能源汽車線找浙江永達輸送機械,專業生產各種裝配流水線、檢測線、輸送生產線及噴涂生產線的企業。公司現有職工480人多,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0人,科研工程6名.公司擁 有豐富的現代化生產、管理經驗,并聘請一批專門從事高科技產品研究、開發的工 。
一、
ATL的發展歷史
1999年,曾毓群、梁少康和陳棠華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名字叫做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簡稱ATL)的公司,中文名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意思的是 曾毓群、梁少康和陳棠華均是香港新科實業有限公司的高管,其中 曾毓群任研發總監,梁少康是執行總裁,陳棠華是曾毓群的直屬上司。 香港新科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1986年成為日本TDK集團屬下全資獨立運作子公司。創始團隊的如此背景為ATL日后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2001年8月15日, ATL建立的第一個廠區東莞新能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東莞白馬成立,當年出貨量就達1百萬顆。
2004年5月24日,東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東莞松山湖成立。
令人遺憾的是,在2002-2003年需要快速成長擴大規模時急需資金,ATL過多地引入了風投資金,導致創始團隊持股比例很小。后來電池市場激烈競爭過后,漢鼎、凱雷、3i這三家持股最高的機構股東悉數選擇退出。在股權出售過程中,ATL創始團隊的老東家,也就是新科的母公司——日本TDK集團在2005年6月以1億美元的金額收購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ATL成為TDK的全資子公司。從此ATL就成為了一家由中國人創辦、中國人實際控制,卻由日資控股的公司,一直到現在,讓國人不由得扼腕嘆息。
2008年3月14日,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福建寧德成立,2009年6月正式運行,從此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像一顆種子一樣,在寧德生根發芽,改變著世界鋰離子電池產業的版圖,同時也給寧德這個海濱城市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
2012年,ATL全資收購東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東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成為ATL的子公司。
2014年,ATL將研發中心從東莞搬遷到寧德,寧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總部,寧德在世界鋰離子電池產業版圖上的影響力迅速擴大。
至此,ATL泛指包括新能源(香港)科技有限公司、東莞新能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東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東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和香港新能達科技有限公司(僅在寧德時代招股書中能夠查到信息) 在內的6家公司,這6家公司的名字極其相似,讓人有點傻傻分不清楚。
另外,ATL還參股了多家公司,具體如下:
2013年12月2日,寧德和盛循環科技有限公司(49%),另外51%的股權由寧德時代持有;
2013 年12 月12 日,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寧德和盛66.72%=ATL間接持股32.69%);
2013 年12 月12 日,湖南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廣東邦普100%=ATL間接持股32.69%);
2013 年12 月12 日,湖南邦普汽車循環有限公司(湖南邦普100%=ATL間接持股32.69%);
2014 年11 月5 日,香港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廣東邦普100%=ATL間接持股32.69%);
2015 年8 月7 日,佛山三水邦普資源循環有限公司(廣東邦普100%=ATL間接持股32.69%);
寧德新能源生產主管年薪30萬算高的。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主管工資待遇,生產主管平均工資為14761元/月。
2017年5月19日,寧德潤源電能技術有限公司(5%)。
以上信息來源于寧德時代披露的招股書,由于ATL不是上市公司,而且也非常的低調,很多信息都不對外公布,因此,不排除ATL還參股了其他公司的可能。
二、
CATL的發展歷史
寧德時代的英文名稱為: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Limited,簡稱CATL,公司名稱多少有點ATL的烙印。
2008年,ATL管理層決定在內部正式成立動力電池團隊。推動這個決策的除了曾毓群,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黃世霖,黃世霖也是ATL的元老之一,在ATL曾任研發副總,后在CATL擔任CEO、副董事長。黃世霖在ATL內部的工作除了開發消費類電子鋰電池,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是研發車載動力電池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這為后來CATL正式成立后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1年,新能源客車市場規模已經初現端倪。由于國家法規限制,外商獨資企業無法生產動力電池,而ATL是100%的外資企業,不可能生產動力電池,于是曾毓群與黃世霖決定再進一步,將動力電池團隊從ATL完全獨立出去,成立一家新的公司。
2011 年12 月16 日,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曾毓群的家鄉寧德成立。2012 年10 月至2015年10 月,ATL子公司寧德新能源持有寧德時代15%的股權。根據ATL母公司TDK 的戰略調整,ATL從2015 年開始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業務。2015 年10 月,寧德新能源將所持寧德時代15%的股權轉讓給了寧波聯創(中資),股權轉讓完成后ATL不再直接或間接持有寧德時代的股權,也就是說ATL和CATL正式成為完全獨立的兩家公司。
2015年12月15 日,在完成一系列股權變更之后,公司名稱變更為“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 股份 有限公司”。
2017年3月,曾毓群卸任東莞新能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經理職務,東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經理職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董事職務。2017年4月,曾毓群卸任 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東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職務。這一系列動作在CATL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意味著曾毓群可以將全部精力投入到CATL的發展上,CATL成為一家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中國民族企業。
從2011 年12 月16 日正式成立到今天,在不到6年半的時間里,CATL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家集團公司,是當之無愧的獨角獸,目前擁有1家分公司、23 家控股子公司以及11 家參股公司。
1家分公司
2014 年12 月1 日,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23家控股子公司
1、2012年11月5日,青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60.42%);
2、2013年12月2日,寧德和盛循環科技有限公司(51%);
3、2013 年12 月12 日,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寧德和盛66.72%=寧德時代間接持股34.03%);
4、2013 年12 月12 日,湖南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廣東邦普100%=寧德時代間接持股34.03%);
5、2013 年12 月12 日,湖南邦普汽車循環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寧德時代間接持股34.03%);
6、2014 年2 月19 日,德國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
7、2014年6月6日,北京鋰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
8、2014 年11 月5 日,香港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廣東邦普100%=寧德時代間接持股34.03%);
9、2015 年8 月7 日,佛山三水邦普資源循環有限公司(廣東邦普100%=寧德時代間接持股34.03%);
10、2015年10月16日,寧德時代鋰動力有限公司(54.55%);
11、2016 年4 月1 日,香港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
12、2016年6月30日,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
13、2016 年10 月25 日,寧德潤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
14、2017年1月18日,屏南時代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100%);
15、2017 年4 月6 日,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問鼎投資有限公司(100%);
16、2017年4月27日,寧德時代新能源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100%);
17、2017 年5 月18 日,法國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香港時代100%);
18、2017年5月19日,寧德潤源電能技術有限公司(95%);
19、2017年6月8日,時代上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51%);
20、2017年7月12日,東莞市潤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
21、2017 年9 月19 日,美國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香港時代100%)
22、2017 年10 月5 日,加拿大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香港時代100%);
沒封,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是新能源(香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ATL)在中國大陸投資的第三家全資子公司。
23、2017 年10 月23 日,日本時代新能源科技株式會社(香港時代100%)。
11家參股公司
1、2014 年9 月12 日,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4.49%);
2、2016 年6 月27 日,北京普萊德新材料有限公司(25%);
3、2017年1月,Valmet(唯美德_芬蘭) Automotive Oy(香港時代23.08%);
4、2017 年1 月4 日,北京盛德大業新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42.33%);
5、2017年4月6日,廣東東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20%);
6、2017 年5 月3 日,寧波梅山保稅港區晨道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問鼎投資34%);
7、2017 年6 月8 日,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49%);
8、2017 年6 月19 日,長江晨道(湖北)新能源產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晨道投資0.04%,問鼎投資18.86%=寧德時代合計18.87%);
9、2017 年11 月27 日,北京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有限公司(18.75%);
10、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0.76%);
11、2018年3月10日,North American Lithium Inc.(加拿大時代43.59%);
三、
ATL和CATL之間的化學反應
1、研發費用攤薄,避免重復研發,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
2、生產資源的互補,一家可以快速提高產能,另一家可以提高產能利用率
3、產業工人的互補,降低人力成本
四、
CATL帶給我們的啟示
1、厚積薄發:光鮮的背后,是默默的努力和付出
有人說,CATL從2011 年12 月16 日正式成立到今天,在不到6年半的時間就成功過會,并且估值1300多億,是運氣太好了。殊不知在CATL正式成立之前的3年多的時間里創始團隊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甚至在創始團隊成立之前一些創始團隊成員已經有多年的鋰離子電池開發經驗。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機會始終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寶馬向CATL拋來橄欖枝時,技術要求多達800頁,站在巨人肩膀上的CATL成功接住,從此一飛沖天。
2、不僅要增長,還要快速增長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2年3月中旬,寧德時代與永福股份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該公司名為濟寧市兗州區潤永新能源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李吉金,經營范圍包含: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物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曾經一位創業者跟我交談時就調侃說:現在創業真的太難了,業績沒有實現增長,股東不滿意,業績實現增長了,股東還是不滿意,沒有超預期增長。看看前陣子流傳的一份獨角獸標準中就有一條:成立時間不超過十年(2007年及之后成立),雖然官方沒有確認,但卻從側面說明這是一個共識。CATL在正式成立之前就已經準備了至少3年,雖然這對CATL來說是迫不得已,卻反而成就了CATL,CATL無論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獨角獸,如果CATL不是獨角獸,按照正常程序其上會時間至少還要一年,誰知道1年后的資本市場會是怎樣一個環境呢!2018年1月24日,證監會7否6的場景還歷歷在目。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什么時候開始你的任務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始你的任務之前要做好十足的準備,沒做好準備就匆忙的開始你的任務反而不利于任務的完成。
五、
ATL未來走向何方
在電池領域還有一家企業和ATL的發展歷史極其類似,這就是家喻戶曉的中國最大的堿性電池生產商南孚電池,很巧的是南孚電池也是福建的企業。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收購,南孚被控股之后,為了避免和大股東吉列沖突,被迫從增長迅速的海外市場退出,延緩了進軍海外的步伐。
2005年寶潔以570億美元并購吉列公司,南孚電池被并入寶潔公司,然而寶潔并不想主推南孚電池,而是試圖借助南孚電池的渠道力推自己的金霸王電池品牌。由于南孚電池管理層始終保持獨立經營,業績和市場份額良好,長期在中國市場處于壟斷地位,因此盡管寶潔為了利益,努力試圖扶持自有品牌金霸王,卻也始終無法勝過南孚品牌。
2014年11月底,鼎暉投資以約6億美元從寶潔公司手中收購南孚電池78.775%的股份,這個世界五大堿性電池生產商之一的民族品牌,終得回歸。
在21世紀初期( 2000-2007年左右),我國有一個出售國有企業股權的小高潮,一方面是當年國有企業改制,需要激活企業活力,另一方面,當年的中國處于資本短缺狀態,手握強大資金和技術的外國買家往往在收購中處于優勢地位,出手更大方,讓一些經營處于困境的中國企業選擇出售給外資。
2017年4月,創始人曾毓群從ATL退出后,ATL依然還是一家由中國人實際控制、日資控股的公司。只要ATL的實際控制人和運營人仍然是中國人,ATL的員工支出、稅收和運營支出主要都是在中國,ATL依然在為中國鋰電行業的發展培養大量人才(ATL是中國鋰電行業的黃埔軍校是業界公認的),中國仍然是主要受益者和控制者,只要中國人保留了ATL的控制權,完全翻盤是遲早的事。只要控制權在手,日資不可能永遠不套現,必然會有退出套現的一天,讓子彈多飛一會,時機還未到。
最近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進入白熱化,在正在進行的北京車展上流傳了這么一個段子:
主持人問:CATL在全球動力電池領域什么水平?
曾博士答:芯片被禁了補不上,電芯被禁了能補上。
主持人問:中國禁了國際供應呢?
曾博士答:哈哈哈,國際也能補上,就是這個水平。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