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 汽車知識網 > 新能源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零件詳細介紹

    1. 新能源趨勢下,汽車行業面臨變革

    1.1. 全球正逐步“低碳化”

    自從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迅速增加,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強化了大氣層阻擋熱量逃逸的能力,形成更強的溫室效應。

    專家指出,氣溫上升2℃,會對淡水供應、生態系統、海岸線、糧食安全、人體健康、極端天氣事件等方面產生明顯負面影響,并且這種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挑戰,沒有任何國家和地區可以置身事外。

    伴隨著科技工業不斷地發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逐漸地增加,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340.5億噸,較2017年增加了6.17億噸,同比增長1.85%。

    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364.4億噸,占所有溫室氣體的比重高達74%,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最主要原因。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19.8億噸,同比減少6.04%。

    各國積極推進減少碳排放政策。

    全球為應對氣候危機,通過歷次氣候大會形成了階段性的減排原則和減排目標,“碳中和”即為本世紀中葉的目標。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達成,并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

    2015年,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正式通過,為2020年之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做出安排,同時《巴黎協定》要求各締約方遞交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截至 2021年8月10日,共有192個締約方遞交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共同為控制碳排放而努力。

    2020年12月12日,氣候雄心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強調聯合國2021年中心目標是在全球組建21世紀中葉前實現碳中和的全球聯盟。

    多數國家已經通過政策宣示或立法等形式確定了本國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并做出了相應的實現路徑和規劃。

    1.2. 汽車電動化勢在必行

    傳統燃油車碳排放量占到總碳排放的10%左右。燃油車會消耗化石燃料并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相比之下,電動車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因此實現汽車電動化對改善碳排放,實現“雙碳”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升。

    9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創歷史新高,一線城市21M9新能源汽車/純電動車滲透率為39.1%/31.2%,遠高于全國滲透率;二線城市21M9新能源汽車/純電動車滲透率為20.8%/17%,與全國滲透率持平;三四五線城市21M9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分別為15.2%/12.7%/9.9%,21M9 純電動車滲透率分別為13.1%/10.8%/8.3%,低于行業水平,但21Q3呈現持續上漲的趨勢,10月由于特斯拉交貨政策影響,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略有下降,一線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33.0%,環比降低6.1 pct;二線城市新能源滲透率18.2%,三至五線城市有較大成長空間。

    21年 1-10 月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 12.15%,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將達到 35%。美國純電動車滲透率為 4.7%,插混滲透率 1.4%,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將達到 25%以上。

    歐洲主要九個國家目前純電動車滲透率 10.8%,插混滲透率 6.6%,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將達到 40%以上。

    1.3. 汽車智能化加速滲透

    汽車智能化即將加速滲透。從全球主要國家的自動駕駛推進規劃、以及當前發展階段來看,均處于法律監管不斷優化,實現在2025年前后達到 L4 級高度自動駕駛的目標;其中。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

    1)美國/中國/日本處于積極穩步推進狀態(均已開放道路測試);

    2)歐盟則相對更偏謹慎,當前允許開放道路測試的國家僅包括德國/瑞典/荷蘭/奧地利/比利時。

    預計各國或將各自陸續出臺更具有針對性(符合各國特征)的自動駕駛標準與監管要求。

    國內各車企陸續加大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投入,其中新勢力較為領先,預計2022-2023年 L3 級別輔助駕駛將快速普及,國內在芯片、視覺、全棧軟件/算法等領域具有核心優勢與競爭力的公司有望受益。

    在智能化領域主要包括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兩大部分。

    新能源汽車零件詳細介紹,智能座艙是從消費者應用場景出發構建的人機交互體系,從汽車座艙升級路徑來看,座艙產品正處于初級智能時代,全液晶儀表開始逐步替代傳統儀表,少數車型新增 HUD 抬頭顯示、流媒體后視鏡等,人機交互方式多樣化,智能化程度明顯提升。

    但現階段大部分座艙產品仍是分布式離散控制,即操作系統互相獨立,核心技術體現為模塊化、集成化設計。

    智能座艙產品多元化,提升單車價值量。

    智能座艙作為汽車與用戶最直接的接觸媒介,智能座艙不僅需要為駕駛員提供人機交互平臺,同時也要能夠提供信息娛樂服務。目前全球汽車智能座艙市場空間為421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全球汽車智能座艙市場規模突破555億美元,2030年達到680億美元以上,市場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蘊藏大量投資機會。

    1、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部件:電池+三合一系統;2、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最昂貴的部件,現在很多廠家都采用了純電平臺生產,電池更安全,空間更大;3、三合一系統就是:電機+電控+差減;有啥好處呢,可以減少配件、減少電纜。

    其中,中國汽車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在2020年達到483億元人民幣,預計2025年達到1156億元人民幣,2030年逼近1700億元人民幣。智能座艙龍頭主要為德賽西威、中科創達等。

    智能駕駛包括感知、決策、執行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感知,視覺系vs.激光雷達系,感知方案分流,即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系和以 Waymo 為代表的激光雷達系。

    前者以攝像頭的感知為主,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其他感知元件為輔;后者則以激光雷達為核心,其他感知元件配合工作:攝像頭,作為感知層一個重要的采集工具,車載攝像頭主要供應商有博士、大陸、法雷奧、松下、安森美、聯創等。

    目前來看,攝像頭市場基本上還是處于被傳統攝像頭廠及一級供應商所壟斷的狀態,行業壁壘較高。

    【太平洋汽車網】新能源汽車前機艙結構包括:一對縱梁、橫梁組件和電機及電控元件。新能源汽車的部件組成是:1、電力驅動系統:包括電子控制器、功率轉換器、電動機、機械傳動裝置和車輪;2、電源系統:包括電源、能量管理系統和。

    國內上市公司主要有收購豪威科技,作為全球前三的 CIS 供應商的韋爾股份和作為全球車載鏡頭龍頭的舜宇光學。

    激光雷達,目前有兩種主流的方案,第一種即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系,第二種是以 Waymo 為代表的激光雷達系。

    前者以攝像頭的感知為主,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其他感知元件為輔;后者則以激光雷達為核心,其他感知元件配合工作。

    由于短期來看視覺系的測度不如激光雷達系精準,且依賴強大的基于神經網絡學習的圖像處理算法,對于中小廠商而言短時間內很難有足夠的數據量支撐其算法,故激光雷達系優勢顯現。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共享:電源轉換器 功率轉換器是一種可以將一些電流轉換成其他類型電流的電子設備。既有DC電源轉換也有交流電源轉換。在電表的幫助下,電源轉換器只能用& ldquo供電。鎢絲。電器的發熱電阻限制了瓦數的漏洞,以及。

    代表公司主要有 Velodybe、Luminar、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

    高精地圖,和傳統地圖相比數據更加精確,數據精度達到厘米級別,且維度也更豐富,包含道路擁堵情況、天氣狀況、是否有事故發生、車道要素、道路屬性等多方面信息。

    國內龍頭企業包括四維圖新、高德地圖和百度。騰訊控股四維圖新,阿里巴巴收購了高德地圖,高精地圖行業被互聯網三巨頭“BAT”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其中,四維圖新的競爭優勢在于經驗豐富、技術領先、客戶資源豐富;高德地圖則更注重地圖行業的生態;百度的特點是打造了智能駕駛平臺 Apollo。

    V2X,屬于網絡通訊技術,是指車與外界的信息交換,形成車路協同,主要包括車與車、車與人、車與路的協同。

    第二環節-決策,如果將感知模塊比作人的眼睛和耳朵,那么決策規劃就是自動駕駛的大腦。

    國內目前進入決策層的企業不多,海外的企業有 Drive.ai,Comma.ai,nuTonomy,zoox,Faraday,Cruise,Otto,Navya 等,在決策的芯片環節,芯片主要有四大分類,民用級、工業級、汽車級和軍工級,精細程度、工作溫度的要求、以及造價依次遞增。車用芯片分類上,按照功能可分為控制類(MCU 和 AI 芯片)、功率類、模擬芯片、傳感器和其他(如存儲器)。

    在控制類芯片中 MCU 有向 AI 芯片轉換的趨勢,向中央芯片 SoC 等轉化。

    目前國內 AI 芯片龍頭企業包括地平線、英偉達等企業。

    地平線的人工智能芯片具有大算力且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公司的客戶包括上汽、奧迪、阿里等知名企業;而英偉達在技術上擁有較強的優勢。

    第三環節-執行:自動駕駛的執行層離不開和車載控制系統的深度集成,但大部分車廠和Tier1 出于自我保護,不愿意對外開放車輛控制總線,短時間內初創企業難以加入。

    2. 行業格局重塑,自主品牌車企崛起

    2.1. 整車格局有望重塑

    我們認為龍頭自主品牌率先布局“新四化”,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進程均處于領先水平,未來兩年將會呈現出龍頭自主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尾部自主和二線合資出清的趨勢,同時2022 年將進入混動發展的黃金階段。

    行業格局有望重塑。

    自主品牌由于對電動化的布局較早、智能化的應用更快,會更加受益于行業電動化大趨勢。自主整體市占率提升,2021Q3 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為 45%,相比 2020 年提升 6.6 pct。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

    展望全年,自主將保持領先趨勢,10 月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為 45.6%,同比增 8 pct,日系品牌零售份額 22.6%,同比下降 1.4 pct。美系市場零售份額達到 8.7%,同比下降 0.9 pct,法系、德系逐漸改善。

    新能源車價格呈兩極化分布,自主、新勢力、特斯拉等有望推出主流價格帶產品。

    低價格帶,0-10 萬的車型五菱宏光 mini、歐拉、奔奔等擁有較穩定的市場份額;中端價格 帶,12-20 萬為乘用車主流市場,占比約 40%的市場份額,10 月此價格區間新能源車僅占 有 21%的市場份額,我們認為 12-20 萬是新能源汽車的“藍海”,未來隨著高性價比車型的推出,市場份額有望提升;高價格帶,25 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分布分散,蔚來、理想、特斯拉、比亞迪漢、小鵬等高價位車型均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2.2. 頭部自主品牌崛起

    自主崛起勢不可擋。21年 1-10 月自主品牌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的市占率分別為 6.39%/4.95%/5.94%/3.17%,相比于 20 年分別 -0.17/0.55/1.02/1.08 pct。

    吉利汽車基于 CMA 和浩瀚架構推出更多新車型,進入新車周期;比亞迪將基于 e 平臺 3.0 推出價格位于 10- 40 萬區間的純電動車,基于 DM4.0 平臺推出更多插混車型,以及高端品牌電動車;長安汽車高端車型 UNI 系列將促進銷量進一步提升;長城汽車“檸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術品牌整體向年輕化和高端化發展。

    自主品牌由于在電動化和智能化上的布局較早,在電動化過程中將實現彎道超車。

    電動化:自主領先于合資。

    目前國內電動車市場競爭格局比較分散,結合智能駕駛水平。

    第一梯隊為特斯拉,未來華為、蘋果有望加入;

    第二梯隊為造車新勢力小鵬、蔚來、理想等;

    第三梯隊為自主品牌吉利、比亞迪和長城等;

    第四梯隊為合資品牌大眾等。我們認為合資品牌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進程較慢,自主、造車新勢力有望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頭部自主銷量分析。

    在電動化趨勢下,長安、吉利、長城、比亞迪等幾家頭部自主車企加速布局新能源,銷量快速提升。

    吉利汽車,21 年 1-10 月累計銷量 104 萬輛,同比 20 年/19 年同期分別為 14.8%/-0.2%,其中星瑞、星越 L 銷量在快速增長,累計銷量分別為 9/2.2 萬輛,2022 年搭載雷神動力的新車型上市,極氪 001 為代表的極具產品力的車型銷量增長,吉利將進入混動和電動元年;

    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關鍵零部件有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動力電池系統、增程式發動機、機電耦合裝置、燃料電池堆及系統、高壓總成、整車控制器、輕量化車身 其實簡單的說就是以下三大種:電池、電控、電機電池電池包括燃料電池和動。

    長安汽車,21 年 1-10 月累計銷量 98.3 萬輛,同比 20 年/19 年同期分別增長 31.2%/58%,今年 UNI 系列、歐尚 x5、x7 等新車暢銷,其中長安奔奔銷量 5.6 萬輛、歐尚 X5 銷量 10.3 萬輛、歐尚 X7 銷量 5.4 萬輛,逸動 13.9 萬輛、長安 CS55 銷量 10.2 萬輛,CS75 銷量 23.2 萬輛,UNI 系列中 UNI-K 銷量 2.6 萬輛,UNI-T 系列銷量 7.1 萬輛;

    長城汽車,21 年 1-10 月累計銷量 80.6 萬輛,同比 20 年/19 年同期分別增長 32.5%/20.2%,其中哈弗大狗、歐拉白貓、歐拉黑貓、歐拉好貓、坦克 300 等銷量分別為 8.3/1.5/5.4/2.6/5.8 萬輛,商用車中長城炮前 10 月累計銷量 15 萬輛,在細分領域均占據龍頭;

    比亞迪,21 年 1-10 月累計銷量 51.6 萬輛,同比 20 年/19 年同期分別增長 101.1%/59%,其中漢比亞迪漢/比亞迪秦/比亞迪宋/比亞迪唐/比亞迪元累計銷量分別為 8.2/11.8/16.1 /3.6 /2.3 萬輛,三款 DM-i 混動車型問世拉動銷量快速提升,e 平臺 3.0 推出首款車型海豚,10 月銷量攀升至于 0.6 萬輛,2022年海洋系列和王朝系列將帶動比亞迪電動和混動銷量持續增長。

    新勢力銷量分析。

    在智能化趨勢下,新勢力車企在智能駕駛水平升級,銷量快速提升,呈現出一線新勢力快速發展,二線新勢力崛起的趨勢。

    小鵬/蔚來/理想/哪吒/零跑/威馬 1- 11 月累計銷量分別為 8.2/ 8.1 / 7.6/ 6/ 3.6/ 3.2 萬輛,尤其是哪吒、威馬、零跑等浙江省的二線新勢力逐步崛起,小鵬汽車成為 TOP1 新勢力車企,在售三款車型 G5/G3/P7 銷量占比分別為 4%/31%/65%,2021 年三季度 P5 上市,第四季度交付,打入 10-20 萬主流價格區間帶,銷量在持續提升,在廣州車展上,小鵬全新旗艦 SUV G9 上市,將成為首款基于 X-EEA 3.0 打造的車型,也將成為持 XPILOT 4.0 的首款量產車,小鵬汽車的智能駕駛水平持續提升;

    蔚來汽車目前在售三款車 EC6 /ES6/ES8 累計銷量占比分別為 35%/42%/22%,廣州車展上 ET7 首次亮相,搭載最新的蔚來自動駕駛技術 NAD,外觀等方面實現突破;理想 ONE 一枝獨秀,2022年將推出第二款車;

    哪吒目前在售兩款車型哪吒 U/哪吒 V 銷 量占比分別為 24%和 76%,廣州車展發布“山海平臺”,B 轎跑哪吒 S、哪吒 U Pro、哪吒 V Pro、哪吒 V 魔女版等車型上市,二線新勢力車型迭代加速;

    零跑目前在售三款車零跑 S01/零跑 C11/零跑 T03,其中 T02 由于其經濟性成為主流產品,T02 銷量占比 97%;

    威馬汽車 1-11 月累計銷量 3.2 萬輛,同比增長 128%,且廣州車展上 M7 亮相,全車交互,搭載 3 顆固態激光雷達、4 枚 Orin-X 芯片,面向智能駕駛全面進軍。

    3. 核心技術突破,自主汽零黃金時代

    自主零部件供應商迎來黃金發展時代。

    國內汽車行業面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變革,未來汽車行業競爭格局將發生較大的變化。

    我們認為隨著下游整車行業格局迎來重塑,國產零部件也迎來最好的時代,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①跟隨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崛起;

    ②過去未能實現進口替代的賽道迎來突破,已實現突破的賽道替代加速;

    ③汽車電動化轉型,國產企業準備充足,電動車產業鏈優質企業百花齊放。

    3.1. 電車核心零部件突破

    新能源區別于傳統燃油車最核心的技術為“三電”。

    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共同組成新能源車的動力系統。傳統車時代,外資車企在發動機、變速箱等領域建立起了雄厚的技術壁壘,電動化為國內汽車行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在三電領域國內率先布局,目前已經達到了全球先進水平。

    小鵬汽車、廣汽埃安、比亞迪 e 平臺、吉利極氪、理想汽車、北汽極狐等車企已經布局了 800V 高壓平臺,將帶動電機、電控系統快速發展,空壓機、電加熱設備,元器件如電容、繼電器、線束、接插件等,比亞迪漢和蔚來 ET7 已搭載 SiC 電機控制器;在動力電池領域,國內產業鏈完備,也將顯著受益。

    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與傳統發動機熱管理系統有很大區別。

    新能源汽車熱管理主要包括空調系統熱管理和三電熱管理,與傳統燃油車相比,空調系統動力源從發動機轉型電池,為實現節能,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領域熱泵比例提升、制冷劑升級迭代成為未來趨勢;三電熱管理為新生系統,聯結電池、電機、電控,元件布局廣、溫控要求高,增量件為電磁閥、水泵、水冷版。

    因此熱管理系統零件數量增加、價值提升,轉型電氣化、智能化,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熱管理迎來發展黃金期。

    在全球汽車熱管理行業內,國外頭部企業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電裝、翰昂、法雷奧和馬勒四家企業占據50%以上的市場份額,基本上在汽車熱管理系統的各個環節都有涵蓋,而國內廠商主要是提供閥類、泵類的零部件。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

    新能源熱管理市場空間巨大。

    新能源車熱管理系統PTC加熱系統單車價值5000元,傳統冷媒R134a熱泵系統價值7000元左右,二氧化碳熱泵價值超過10000元,相較燃油車ASP 2000元,單車價值量顯著提高。

    以熱管路系統新能源汽車單車價值量0.68萬元測算,至2025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1002億元。

    電動化趨勢下,為零部件的發展提供了增量:

    汽車電動化趨勢下,在三電、輕量化、電子電氣架構等方面發生變化,給上游零部件帶來了增量,部分環節單車ASP大幅提升,如一體化壓鑄、FPC、輕量化等。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介紹:汽車動力轉向系統 動力轉向系統是利用發動機的動力來幫助司機進行轉向操縱的裝置。它把發動機的能量轉換成液壓能、電能或氣壓能、再把液壓能、電能或氣壓能、轉換成機械能作用在轉向輪上幫助司機進行轉向,。

    同時,新能源車對智能化要求更高,年輕消費者更注重科技感,消費屬性環節有望受益,如天幕玻璃和HUD玻璃價值量的提升、車燈向ADB和智能大燈升級、內飾升級等。

    3.2. 智能化孕育巨大機會

    電動車電子電氣架構的簡化使得智能駕駛應用較燃油車更為便捷,國內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經達到18%,特斯拉、小鵬等車企在智能駕駛領域占據領先地位,消費者對高級別智能駕駛的接受度提高,預計未來2-3年將會快速普及。

    從系統分拆來看,汽車自動駕駛主要分為

    1)感知系統(攝像頭、激光雷達等),收集車身周圍的實時數據;

    2)傳輸系統,通過元器件/V2X等,將相關數據傳輸至決策系統;

    3)決策系統,通過運用芯片、軟件/算法等,得出相應的路徑規劃與決策信號;

    4)執行系統,通過接收感知和決策系統的數據、信號采取包括剎車/警示等行車決策。

    迎合智能化、電動化需求,智能座艙取代了傳統座艙系統成為大部分中高端新能源車型的標配。

    智能座艙與新能源所倡導的科技感與智能化等高度吻合,是智能駕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未來將隨著消費者對內飾科技感的進一步要求而迎來新發展。

    目前大部分智能座艙只停留在大屏化、多屏化趨勢階段,隨著人工智能與人機交互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智能座艙的功能與安全性將進一步增強。

    在智能座艙方面,國內廠商積極爭取市場份額,目前汽車液晶儀表市場主要由美、日、德等零部件巨頭控制,國內廠商以配套自主車企、新勢力車企為主。隨著自主車企與新勢力車企的發展,未來國內智能座艙廠商發展前景可期。

    智能駕駛將加速推進。

    當前智能化領域,特斯拉與新勢力領先,傳統車企快速轉型,而互聯網與消費電子巨頭也紛紛開始造車。

    傳統車企的強項是汽車硬件,而互聯網企業在智能化功能創新、軟件算法和產品定義等領域更為領先,隨著新勢力和互聯網企業的進入,我們認為國內智能駕駛的進程將會加速。

    從各車企的布局來看,預計未來 2-3 年 L3 的滲透率將快速提升提升,看好域控制器、HUD 等環節。

    3.3. 零部件板塊投資賽道

    自主零部件崛起,迎來歷史性行情。傳統燃油車時代的整零配套關系大部分是外資零部件廠商給外資/合資品牌配套,過去國內僅有極少數零部件企業能夠真正的突破到合資外資品牌供應鏈,大部分國產零部件主要是給國產品牌配套。

    我們認為下游整車行業格局迎來重塑,國產零部件也迎來最好的時代,國產零部件崛起的原因來源于:

    ①跟隨國產主機廠崛起;

    ②過去未能實現進口替代的賽道迎來突破,已實現突破的賽道替代加速;

    企業回上海辛茨精密儀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汽車零部件清潔度檢測設備生產銷售公司,公司擁有自主研發團隊、銷售團隊,售后服務團隊,我們在蘇州設有生產基地,并建立標準清潔度檢測實驗室,可對外承接清潔度檢測服務。現依據ISO16232,VDA19清潔度標。

    ③ 汽車電動化轉型,國產電動車產業鏈優質企業百花齊放。

    從產業趨勢把握零部件行業機會。

    零部件板塊大的投資機會要符合產業趨勢,我們自上而下的梳理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的五大投資方向:技術驅動標的伯特利/瑞可達/合興股份/英博爾,客戶拓展標的新泉股份/拓普集團,國產替代標的繼峰股份/菱電電控,新能源增量標的文燦股份/泉峰汽車/中鼎股份/福耀玻璃,智能化加速標的德賽西威/華陽集團。

    4. 風險提示

    1) 宏觀經濟發展不及預期 2) 新能源車滲透率不及預期 3) 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4) 芯片供給不及預期

    —————————————————————

    請您關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業分析報告!

    報告屬于原作者,我們不做任何投資建議!

    獲取更多精選報告請登錄【遠瞻智庫官網】或點擊: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QQ:

    工作日:9:30-18:30,節假日休息

    老婆的视频完整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