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 汽車知識網 > 汽車知識 > 汽車圖片

    汽車零件自制彈弓圖片

    第二十三章:自我創造尋樂趣,開發玩具有激情

    一個人無論生活在貧窮還是富裕的家庭,他的童年都是無憂無慮和天真快樂的,因為小孩子不需要像父母一樣去思考和擔心家庭柴米油鹽的煩惱,只需要尋找滿足于自我快樂的東西。

    童年為什么總是令人懷念和回味,因為童年時代的主要任務就是拼命的玩耍和野蠻地成長,雖然沒有各種壓力,但也有一些小小的煩惱,比如自己制作的玩具沒有別的小孩制作得完美,與別的小孩玩耍游戲輸了比賽等等。

    各種玩具是陪伴兒童時代最美好的記憶,城市里的孩子可以花錢買到各種既美觀又好玩的玩具,玩上幾次沒有新鮮感就扔掉,而農村的孩子就不一樣了,農村孩子很少有買玩具的,大多數都是自己做的或是父母幫忙制作的老土玩具,而且可以反復使用很久。自己動手制作的玩具,更具有一種成就感,制作玩具的過程傾注了自己所有的智慧、精力和情感,所以不會輕易拋棄。

    兒時的玩具陪伴我走過了快樂的童年,記錄了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我童年時代的玩具很難說是貧乏還是豐富,說貧乏,是因為多數玩具是自制的、土氣的、質樸的;說豐富,是因為取材廣泛,一堆沙子、一坨黃泥、一片鐵皮、甚至一把火柴簽子都可以當玩具,還樂此不疲。打開童年記憶的大門,印象最深刻的玩具就是木板車、陀螺、鐵環、彈弓、火柴槍和火藥槍。

    木板車在剛上小學的那些年曾經風靡全村,只要有學齡兒童的家庭幾乎是每家一輛車,小孩子的攀比心很重,要是沒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整天都會纏著家長又哭又鬧,家長被逼無奈,只好投降,乖乖地想辦法給孩子打造一輛木板三輪車。

    木板三輪車是由一塊長一米五、寬三十厘米的木板,三個滾珠式軸承輪子和一個方向器組成,動力靠人力推動,下坡路面可以自由滑行。標配的木板車一次可以乘坐三人以上,也有小點的只可以坐兩人,由一人負責駕駛操作,一人負責在后面推動,一起玩的小朋友相互輪換著駕駛和推動。制作車子的木板和方向器都比較容易找到材料,最困難的是三個滾珠軸承輪子,他的主要來源是從廢舊或報廢拖拉機的柴油機中拆卸,來源十分有限。

    70后自制玩具有彈弓、橡皮筋、翻花繩、滾鐵環、蕩秋千、打陀螺、獨輪車、玩泥巴、紙飛機、“東南西北”、紙槍、竹節小人、玩具槍、紙方塊、竹筒槍、鏈子槍等。1、“東南西北”將一張紙折成四個角。

    八十年代的太白鎮,村上的街道沒有水泥路面,土路上只有晴天干燥的情況下才能開車,下雨天只能在家中僅有的平地上操作。木板車使用的是鐵輪子,駕駛過程中發出的聲音嘈雜刺耳,家長們有時候被吵鬧得忍無可忍了就用棍子把開車的小孩趕出去,小孩子們被逼得走投無路,就將開車的場地搬遷到離家較遠的學校去。學校有開闊的水泥硬化操場,剛開始沒有人管理,后來發現車輪對水泥路面碾壓破壞太大,不久又被學校趕走了。

    1、彈弓 相信很多80后都玩過,是打鳥神器。截下樹干分支的“Y”字形樹杈,并稍微把樹杈表面削平整,樹杈兩頭最好對稱,然后兩頭分別系上皮筋,皮筋中間再系上皮塊,用來包裹彈丸,這樣自制彈弓就完成了。雖然彈弓。

    天無絕人之路,經過到處尋找,小伙伴們找到了一個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地方,在太白小學的圍墻上高空駕駛。學校新修的圍墻是石頭混凝土結構,墻體平均高三米,寬五十公分,長度有近二千米,頂部用水泥抹平,上學晨讀期間,學生們都喜歡在圍墻上來回走動大聲朗讀。放學后,圍墻就成了村里飆車族們的狂歡之地,盡管圍墻高低起伏,寬度剛好容得下兩邊的車輪,有的地方高度超過了三米,從圍墻上摔下去不死也得重傷,但是,小伙伴們精湛的駕駛技巧輕車熟路,幾年下來硬是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多年以后,經濟條件好起來了,九零后的小伙伴們都玩上了自行車,木板車作為時代的記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汽車零件自制彈弓圖片

    滾鐵環是八十年代男孩子最常玩的游戲,擁有鐵環就如同現在的孩子帶著滑板上學一樣,非常拉風。鐵環的制作比較簡單,通常是用一根粗鋼筋,彎成一個直徑約40厘米的圓圈,另以八號以上的鐵絲彎曲成鉤狀,講究者還會在鐵環上套上數個小環,鐵環滾起來時,小環會在鐵環上滾動,發出悅耳的聲音。

    我有一個鐵環,在當時是我們村子里最好的,我也不知道他具體是哪里來的,只記得有一天,母親高興地來到我身邊,將鐵環送到我手上,問我開不開心,我當時歡呼雀躍,高興得一晚上沒有睡著覺,總盼著天快點明亮起來,就可以出去滾鐵環了。我的鐵環是整體鋼結構一次性鑄成,沒有加工打磨的痕跡,大小造型堪稱完美,在村里絕對排名第一。正是因為它太高端大氣上檔次,是所有小朋友羨慕嫉妒恨的對象,所以,沒有幾年就被惦記著它的小朋友偷走了。那個我最喜歡的鐵環到我手上一直使用了三年多才被人偷走,多年后仍然沒有發現它的蹤跡,因為丟失心愛的鐵環,我傷心了很久。我的鐵環和別人的鐵環最大的區別是,別人的都是找鐵匠用鋼筋打造的,而我的鐵環沒有人工打造的痕跡,整個鐵環由方鋼構成,重達五公斤,應該是某個大型機械上的圓形部件。

    彈弓這種玩具在童年的印象中特別深刻,太白鎮的方言把彈弓稱為“彈(tan)槍”。那時,村里的小伙伴們常以有個彈弓為榮,誰彈弓打得準,誰就是小伙伴們崇拜的偶像,一把小小的彈弓既有打鳥的樂趣,又是炫耀的資本。我小時候玩的彈弓是自己動手親自制作的,制作彈弓要尋找兩種材料,一種是木質托把,另一種是橡皮筋。托把使用的木叉子在農村比較多,拿著砍柴的刀子出門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砍一個回來。木叉子砍回來后就是加工制作了,先用小刀子將樹皮去掉,把多余部分用鋸子切割整齊,再用小刀在叉子頭部位置雕刻兩個凹槽,用于固定橡皮筋。橡皮筋就地取材,是用廢棄的拖拉機或大卡車的內胎剪切而成,剪切兩條長度相同的橡皮筋,一頭固定在木叉子凹槽上,另一頭與真皮制作的長方形“子彈袋”連接固定。

    常用的子彈是附近砂石廠打的沙子,大小適中的沙子用布袋子撿上一包帶在身上,找準目標后,用“子彈袋”包住沙子,借助橡皮筋的彈力將子彈發射出去。在兒時的小伙伴中,我的彈弓技術最高超,我們喜歡在五十米外豎立放上一根小棍子,然后劃上一條標準線,所有小伙伴參與射擊比賽,看誰能將小棍子射倒,我在比賽中基本上是百發百中。

    用彈弓射擊各種鳥兒是最能展示技術的,鳥兒基本上是移動目標,射擊難度要比固定目標難得多,那時鄉村的鳥類多達幾十種,什么麻雀、斑鳩、八哥、畫眉、烏鴉、野雞應有盡有,有時用彈弓一天可打十幾只鳥兒。我們一般不大量殺生,喜鵲、天鵝之類的稀有鳥類一般不準傷害,小伙伴們也相互監督,只要偶爾找幾只無名的鳥兒練練技術就可以滿足了。

    制作火藥槍的技術大部分小孩子都會,我們之間都是相互傳授學習,在技術和選材料方面只要有新的發現,都會相互分享。由于制作火藥槍的原材料十分稀缺,尤其是槍管等關鍵部件不好尋找,所以我們只能制作較為簡單粗糙的槍了。當時制作火藥槍常以五十公分長的木頭作為槍身基座,用刀具削切成步槍模樣,做好槍身、槍托和支架,槍身上用刀雕刻成平整光滑的凹槽,用于放置和固定槍管,槍管一般五十公分長就可以了,里面口徑略比小手指小一點,用細鐵絲分成三段將槍管與槍身固定牢靠,槍管固定好后接下來是制作擊發裝置。

    激發裝置由彈藥槽、撞針和扳機組成,彈藥槽用上好的鋼材打造,我們自己提供廢舊汽車鋼板,請鐵匠師傅幫忙制作。撞針是用十公分長的鋼釘打磨加工而成,撞針底部連接橡皮筋,撞針外面由小鋼管固定作為傳送滑道,防止引發撞擊時撞針發生偏離,確保射擊精準度。與橡皮筋連接的是手動扳機的引發裝置,激發時將橡皮筋拉伸到槍托底部固定,扣動扳機,撞針激發引爆火藥,火藥燃氣再推動鐵砂從槍管發射,產生打擊效果。

    除了撞擊式引爆以外,還可以利用點燃式引爆,在填裝火藥時,將撞針拉到底部,在彈藥槽底部小孔中放一根鞭炮引線,里面彈藥填滿壓實,射擊時瞄準目標,用火點燃引線,火藥爆炸產生的強大氣流瞬間將鐵砂發射出去,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數十顆鐵沙子分散飛向目標,百米之內殺傷效果最明顯,殺傷半徑比較大,無需精確瞄準。現十多年過去了,那響聲仍然記憶猶新。

    其實你可以自制彈弓子彈的,到土地上取一桶黃土,再產一些水泥,然后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等水分揮發到半干時,取一塊,用手揉成小球,小糖豆大小,然后放太陽下曬干,就是可以使用的彈弓子彈了,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還結實。

    陀螺這種玩具在全國各地都有,在太白方言中,把陀螺稱為“地拱轉”。制作陀螺的工藝多種多樣,種類繁多,總體是比較簡單的,找一根質地堅硬的青岡木,砍個圓錐兒,也就成了。但你要砍好,要鋸成圓筒狀,又要鋸子,到哪兒弄鋸子呢?沒有鋸子也難不倒我們,要將陀螺弄光滑平整需要的不是工具而是功夫,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堅持的就是這樣的原則,沒有順手的工具,一切都靠一把砍柴刀,先將陀螺大概模樣砍出來,然后就是耐下性子慢慢精雕細琢。

    制作一個好一點的陀螺差不多要一整天的時間,除了打磨平整還要雕刻花紋,上色添彩,打陀螺時,旋轉起來就非常漂亮。沒有耐心的孩子只能制作出像“狗啃”一樣的陀螺,因為重心不在正中心,旋轉時間不長,旋幾下就得再抽。

    我親自制作的陀螺,中軸線比較精準,而且還有一項屬于我自己的獨特發明,制作陀螺的木料除了水青岡比較堅硬外,其他的雜木都比較松軟,陀螺在地上轉的時間過久后,它的尖部就會被抹平,轉動效果明顯下降,使用一段時間就要用刀子修尖。我發現了這個缺陷,自己琢磨了許久終于想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將細鐵釘頭部在磨刀石上磨平,正對著陀螺尖部中軸線,將磨好的鐵釘釘入陀螺中就可以了,陀螺在使用過程中有鐵釘與地面接觸,有效降低了磨損消耗,轉動起來聲音也比較清脆,抽一下子就會定在那兒旋轉幾分鐘不倒,如使了“定跟法”一樣,在比賽中無人能及。

    所有兒時的游戲中,我認為風箏的制作技術含量相對要高得多,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獨立制作,有的小孩就算是勉強做出來了,使用效果也不明顯。風箏在太白方言中稱為“風登兒”,由于太白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很少與外界接觸,能夠見到的風箏也只有一種,不像山東濰坊的風箏那樣種類繁多,千奇百怪。在我們村里,所有人至始至終就會制作一種傳統的風箏,“王”字型風箏,不管過去多少年,這種樣式的風箏都沒有多少創新和進步。

    每年春節、元宵節過后,冰雪消融,天氣轉暖,慢慢進入春風又綠江南岸,二月春風似剪刀的季節,春風時而柔和,時而強勁。春季的暖風方向比較穩定,是最適合放風箏的時節,過了五月份風向開始混亂,一年一度放風箏的季節就過去了。

    制作風箏需要三樣原材料,一是韌性較好的竹篾,以“筋竹”為上乘材料;二是紙張或是塑料薄膜,由于紙張淋雨容易破損的原因,經過改進,選擇農用塑料薄膜為最佳材料;三是縫衣服的縫紉線。筋竹在偏遠一點的村寨有少量種植,制作風箏只需要很少的竹子,不需要單獨砍伐一根竹子來制作,這樣顯得很浪費,一般是利用編制背簍后剩余的邊角料來制作。

    1、到野外找一個硬質的樹杈,并將它鋸下帶回,將木叉帶回后去皮,用木銼休整,再用磨砂打磨修飾一下,使彈弓架成型。2、接下來準備好蠟燭,點燃蠟燭,將燃燒后融化的蠟滴到彈弓架上,一邊滴一邊將蠟涂抹均勻,一定要反復。

    用竹篾刀將竹子削成長五十厘米、寬一厘米的竹片,再用機器線將四根竹片捆綁成 “王”字型。做好了風箏的骨架,接下來就是粘紙,風箏使用的是白色宣紙,可以到街上的百貨店購買,也有不想花錢的人可以用作業本和書本紙張拼接而成,敷了紙就成為一個正方形的風箏,用剪刀將紙張剪成寬四公分的長條,用漿糊粘在一起做成風箏的尾巴。風箏最后一道工序是做“陡線”,陡線是風箏成敗的關鍵,風箏能不能飛高飛遠,陡線的長度和角度都很重要,在三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間靈活掌握。

    紙做的風箏弊端很多,自身重量過高,遇到雨水容易損壞。后來,我發現了一種很好的替代材料,就是家中用來育苗保溫的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經久耐用,取材方便,農民家庭必備。固定式風箏使用完收回家存放比較占用地方,而且容易損壞,經過不斷總結經驗,反復改良,在使用材料和結構上都有了很大進步。為了改變以前的風箏存放占用地方的缺點,我將風箏的王字骨架固定捆綁改進為活動式組裝結構,使用完后拆下折疊,卷成畫軸形狀,使用的時候,展開重新組裝即可,非常方便。

    制作風箏不需要多大的成本,取材也很方便,唯一需要花錢的就是風箏線,風箏使用的是縫衣服的機器線,一個線兩角錢,買十個花兩元錢。用木板做成綰線的工具,將機器線兩個并列綰成線團,放風箏的時候將線與風箏陡線連接就可以了。

    放風箏比較有趣的是相互比賽,有比飛得高、飛得遠和纏繞打斗的,飛得最高的可以超過頭頂,飛得最遠的除了手中的拉線,可放飛數千米,一平方大小的風箏遠得幾乎看不見影子。打斗則是通過各自的風箏在空中纏繞,將對方拉線割斷,致使對方風箏脫離掉地為勝。

    現在孩子的玩具,有變形金剛、布娃娃、奧特曼……益智類、游藝類、科普類,數不勝數,與之相比,回味起我們八零后的童年,能在經濟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制一些常見的玩具,確實很不簡單,也正是這些自制的玩具陪伴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

    以上說的是男孩兒的玩具。有一種中性玩具,男女孩兒都可以玩,這便是“迪子兒”。“迪子兒”用五顆子兒,石子、磚子、桃仁均可。最好的是用大拇指大小的小石子用鐵錘打磨成接近球形,磨得圓圓的、扁扁的,抓起來還有清脆的響聲。也有不需要打磨的,家門前的公路是用小石子鋪成的,經過汽車的碾壓,雨水的沖刷等,有很多小石頭已經被天然之力打磨得光滑平整,只需要細心的尋找就會輕松拾得。

    另外,童年時代我們還做過紙折駁殼槍,做過木頭手槍,做過二胡的弦、琴筒,燒紅了鐵烙洞做笛子等,自己動手的童年,現在想起來是如此的美妙和認真,簡直令人難以相信。看來,人類正是從動手做玩具的童年中開始懂得了希望、失望和絕望,獲得樂趣,也因此變得心靈手巧了。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QQ:

    工作日:9:30-18:30,節假日休息

    老婆的视频完整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