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此心意義
我和唐建教授是山東大學的校友,但都不是山東大學畢業的。唐建是山東藝術學院的高材生,此心意義,因為成績優異和山東大學組建藝術學院的需要,他被請去山東大學任教,28歲就破格提為副教授,38歲就為正教授,是全國花鳥畫家中少有的博士生導師之一。在世紀之交的大學越辦越大的浪潮中,我的母校也被并入了山東大學,我成了山大的校友。進山大,曾是我兒時的夢想,但是,這樣“被山大”也算是“夢想奇圓”。
梅花,對我這個林業工作者來講并不陌生。世界著名的梅花專家陳俊愉先生是安徽人,我在他的家鄉當過市長,陳俊愉先生是國際梅花登錄大家,研究梅花70年,著作等身,留下了若干的梅花科學遺產,人稱梅花院士。家鄉因出了陳俊愉先生而引以為豪,我崇敬陳俊愉先生,也熱愛梅花,去年臘月,我還到北京植物園憑吊過陳院士的雕像。我對梅花的認知就是來自于陳俊愉先生的科學文化熏陶。
是陸九淵。陸九淵所說的“此心”,乃是就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來指示本體。他又稱它為“本心”,是說它是內在的,本來就有的。它是道德智慧的不竭泉源,是純善意識的無盡寶藏,諸如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公正心都。
梅,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的小喬木、稀疏灌木樹種,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應用和栽培史。根據陳俊愉院士研究,中國花梅就有四大類300多個品種。在古代,梅的果實是作為調味品而使用的。這些在“書經”“詩經”“禮記”等著作中都有記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把梅子列為消酒、生津止渴的藥材,但奠定梅花在中國的巔峰地位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從漢朝開始,宋之為盛,不斷提煉、總結、擴大的梅的文化精神品格的挖掘。唐詩宋詞元曲詠梅詩文汗牛充棟,歷代文人畫家寫梅畫梅都有上品之作。“文革”中毛主席描寫中蘇對峙時心境的《卜算子·詠梅》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成為最美的風景。十九大結束時,習總書記引用了元代梅癡王冕的“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又在藝術界掀起了墨梅創作的新潮。縱覽蒼茫林海,梅的文化精神承載,遠遠高于其基本物質實用功能。我問唐建教授,你又不是植物學家,為什么經年專跑梅林,訪梅樹?他說,我對大自然古老梅樹的探尋,不是要去搭建詠梅畫梅的拱璧,也不是要捕捉市場喧囂的風口,而是在和梅的對視、對話中去探尋人、自然、藝術的生命意義。近十年來的尋梅苦旅,在混沌朦朧中認識了些許道理。
王陽明其臨終遺言就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簡單來講是,一生光明磊落 還有什么不能說的呢?學生們知道他將逝去,問他有沒有什么遺言。他說出詞句,就是說此生光明磊落,無愧于心,沒有什么遺憾了,需要什么言語呢。
自然生命真諦
人類在面臨的諸多矛盾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是與生俱來的,人的認識的局限性,許多都源于對自然的認識的局限,唐建作為一個中生代的畫家,是在向自然進軍的號角中出生的,是在知識競爭的搏殺中成長的,考試、競賽、參展、個展、主題展,是這一代人成長的共同路徑。畫梅是唐建的特別愛好。南京、無錫的梅園,河南鄢陵的梅鄉他都是常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個外國植物學家的文章中讀到了全世界最多的古樹梅在中國云南的信息。使他興奮至極,到云南去!到自然中尋訪古梅,探尋人與自然的關系。近十年來,他走訪了云南的昆明、安寧、晉寧、永平、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行程一萬多公里,探訪了近萬棵梅樹,特別為幾十棵近千年的古梅寫生。他從古梅頑強的生命力中認識到了大自然的博愛,根植自然愈深,生命力就愈強,梅是如此,來源于大自然的人,來源人的生活的藝術創造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鄭重地寫下了恩格斯的名言,“作為獨立于自然界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生命的真諦在于自然,藝術的發展源于自然。
師法自然造化
唐建是花鳥畫專長的畫家,在中國畫的歷史長河中,山水花鳥是永恒的題材,大師輩出,先賢多多,寫梅畫梅的巨匠也數不勝數。古代政治家李世民、王安石;詩人杜甫、白居易、杜牧、蘇軾、陸游、秦觀、王勉等都寫了千古流芳的詠梅詩詞,毛澤東、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也有詠梅大作。近現代藝術大家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董壽平、關山月、于希寧等把畫梅同新中國的欣欣向榮融為一體,創造了許多燦爛奪目的佳品。對此,唐建都極為崇敬,師法向往。師古的同時,他更師法自然。他說過“在國畫創作中,畫家與對象是一種平等關系,二者可以互相轉化,自然地融合成一個整體,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自由境界”。師法自然造化,正是他尋梅探梅的動力。他畫的梅,老干,虬枝,龍盤虎踞。新枝茂發,橫斜逸出,生機勃勃,其花,繁星點點,凌寒傲雪,先春怒放,把梅的蒼勁嶙峋,遒勁倔強,開春之先的精神風骨展露在宣紙之上,印記在靈魂心田。他認為藝術“肇于自然,始于寫生,而后造乎自然,萬物為我”。正如美國自然哲學家梭羅說的“心靈與自然結合,才智才能開花結果”。
“此心非彼心”是“這心和那心不一樣”的意思。
人情練達文章
魯迅先生說過“畫家所畫的畫,表面是一幅畫,其實也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唐建的尋梅之旅,是生命之旅,自然之旅,生活之旅,更是思想和藝術升華之旅。
意思是仁者自己想立身進達,以恕推己及人,知道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所以先幫助別人立身進達。出自論語·雍也篇,是《論語》中的一個章節,共包括30章,該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
十年尋覓未稱癡,頻向蒼山問雪枝。歲暮風寒歸路遠,此心梅月兩相知。
詩和遠方,大自然的雨露滋潤著唐建的藝術之路長青!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