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飛馳新能源
番禺汽車城生產車間。 資料圖片
廣州番禺汽車城,這里的工廠間沒有“圍墻”。
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堅持制造業當家,要抓大企業。企業強,廣東制造才能強。目前,廣東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已經超過1600萬戶,全省市場主體數、企業數、外商投資企業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這是廣東經濟總量連續33年位居全國第一的微觀基礎,也是廣東成為制造業大省、世界重要制造業基地的根基所在。
頂天立地的生態
“23.04萬輛!”11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單月銷量再創新高。
正如飛馳中的“廣東造”新能源汽車,比亞迪今年也成為新晉的世界500強企業。目前,廣東擁有世界500強企業17家,數量僅次于北京。
比亞迪第1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
以世界500強企業為代表,大型企業成為推動廣東制造業“穿越周期”的中堅力量:在電子信息行業,面對艱難險阻,華為從去年至今凈利仍然保持增長;在汽車行業,廣汽豐田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再創歷史新高,穩居合資車企頭部陣營,同期同比增速在主流合資車企中位列第一;在家電行業,美的越戰越強,在最新世界500強的榜單上,又前進了43位……
逆流而上的大型企業乘風破浪,“龍頭”名副其實。2022年廣東制造業百強榜單顯示,上榜企業總營收首次突破6萬億,資產總額高達7.62萬億元。僅營收一項,百強企業就占到2021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近半。
廣汽生產車間。 受訪者供圖
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正緊隨在廣東制造業大型企業背后。2021年,廣東省中小企業總數達630萬,占全國比重約13%。這其中,有很大比例的中小型制造業企業,作為大型企業的配套供應商或服務商參與生產之中,成為制造業的關鍵一環。
不同能級制造業企業之間并非割裂。經濟學家馬歇爾曾總結,企業的集聚帶來了三大外部規模經濟的效應——技術與信息的外溢、勞動力積蓄與供給以及中間產品的共享。龍頭企業以產業鏈、供應鏈為紐帶,帶動和牽引中小企業協同,構建起頂天立地的企業生態。
北滘家電產業正是這樣的企業生態下,一處生機盎然的景觀。
佛山北滘, 以美的為牽引,形成智能家電產業集群。 資料圖片
105國道北滘段,是順德傳統工業的“黃金走廊”。三洪奇立交橋下,坐落著美的工業城。以其為原點、半徑5公里范圍內,一間間工廠星羅棋布。一到下班時間,穿著各色廠服的工人從車間魚貫而出。他們并不是美的的工人,卻是美的生態系統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以美的為鏈主,在北滘當地,與美的存在供需關系的企業有800多家。在這樣的微型企業生態中,龍頭企業扮演著增長極的作用,他們是中小企業家口中“苛刻”的客戶,通過供應鏈管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倒逼中小企業提升產品品質。
“嚴師出高徒,我們享受這個過程。”盈特金屬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區學斌說。他的公司也是美的龐大供應鏈上的一顆“螺絲釘”。在他看來,企業和美的像是“魚和水”的關系,嚴格的要求和嚴謹的管理推動企業獲得更好成長。
中小企業則在不斷實現自我能力進階的過程中,成為支撐更多龍頭企業發展的創新元素和產業基礎。
“廣東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大、中、小企業的發展布局比較協調、勻衡,構筑起了良好的產業生態。”中制智庫理事長新望認為,廣東制造業發展要處理好“大”和“小”的辯證關系,龍頭企業要努力嵌入全球的產業鏈、創新鏈中,帶動上下游企業,勵志躋身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同時,要支持、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成為各自領域的全球單項冠軍、隱形冠軍,最終補強廣東制造的大產業。
關鍵要靠“獨門絕技”
“這款是我們最受歡迎的VR戰車,有80多款虛擬現實內容游戲”“這是飛行系列,佩戴VR頭盔即可自主操控飛機”……廣州卓遠虛擬現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遠科技”)的外貿專員對著屏幕另一端的海外客戶用流利的英文進行直播。她身后的展廳充滿科技感,一臺臺VR設備微微透著藍光。前來體驗的客戶沉浸其中,時不時發出歡呼或尖叫。
卓遠科技航空航天體驗館,參觀者正在體驗VR設備。 張冠軍 攝
卓遠科技成立于2011年,業務覆蓋虛擬現實的內容、生產、銷售、運營和服務全產業鏈。作為國家級第三批“專精特新”企業,公司已獲得授權的知識產權證書達283項。
卓遠科技的生產車間。 受訪者供圖
“我們產品主要的應用場景是商場娛樂、旅游景區以教育研學。今年以來,受到全國疫情多點散發、防疫管控的影響,國內VR消費市場壓力較大。”卓遠科技總經理陽序運介紹。
困難之下,等不是辦法。當前國內市場不景氣,陽序運將目光重新投向了之前停滯的海外市場,并不斷優化運費方案。“由于我們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和生產優勢,海外客戶紛紛咨詢下單。”外貿總監梁幸媚介紹,目前,出口訂單快速反彈。
“只挖一米寬,掘一千米深。”企業的厚度,關鍵要靠“獨門絕技”。
擁有各自“獨門絕技”的“專精特新”企業雖普遍規模不大,但都將“創新”視為企業經營和市場競爭的靈魂,在某些細分領域具備較強的話語權,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節點。
目前,廣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876家居全國第二,而浙江則以1073家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超千家的省份,兩者尚存差距。
一場“專精特新”的擴圍接力在廣東拉開:“十四五”期間,廣東全省將推動培育十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千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時,廣東鼓勵大型企業將優質中小企業納入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開放產業集群圖譜,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
以技術改造為助推器,“小升規”也成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賽道。
臨近春節,位于汕頭市濠江區的汕頭東風智能包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智能包裝”)的生產車間里傳出隆隆機聲,公司上下投入到忙碌的生產中。該公司副總經理孫建深介紹,2021年,東風智能包裝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并正式“升規”,獲得資金獎勵和政策扶持。2018年,成立之初的年產值僅800萬元。去年“上規”后,該企業年產值達到近6000萬元,三年間增長7倍多,還提供了近200個就業崗位。
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廣東已經推動了4.6萬家小微工業企業上規模。今年,廣東預計推動全省多達1萬家小微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
“廣東中小企業數量龐大,‘專精特新’企業作為中小企業的領頭羊,要積極上規模、搞創新,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萬陸表示。
升級出海維度
百舸爭流,還得靠龍頭浪遏飛舟。
拳擊中有一種戰術,通過近身貼靠實現“破壞距離”,讓對手不好出拳。在經濟中也一樣,彼此間聯系越緊密,對方越不好出手。
同理,廣東制造業要邁向世界級制造,要堅持頭部升級——通過加大全球化,在躋身世界級的競技臺中,牽引整個企業群落向價值鏈高端躍升。“中國企業在專注擅長之處的同時,還要進行全球化。”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曾提醒,許多中國的企業家覺得中國的市場很大,但中國整體市場只占到全球市場不到20%。若這些企業只注意中國市場,那就意味著放棄剩下80%的市場。
粵企赴阿聯酋“粵貿全球”包機是近年來全國最大規模的包機出國參展團。 受訪者供圖
“內循環”痕跡過重,是國內龍頭制造業企業普遍的問題。11月8日,2022年胡潤百富榜發布。數據統計,在這1305位上榜企業家中,只有不到2%通過海外市場創造財富。全球化的重要性有增無減,“當商業世界正在重塑,我們怎么能夠缺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認為。
外貿進出口總值破8萬億,連續36年居全國第一的廣東,正率先破局。
越來越多的廣東制造業企業拿著世界地圖作戰。佛山順德區樂普達電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東琨記憶猶新,今年7月他奔赴東南亞拜訪客戶,一次就拿回1.5億元訂單。同樣嘗到過甜頭的還有廣東宏石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常勇。他干脆開始學習一門外語,“這是為長期出差做準備。”
“有形之手”也在力撐。今年9月底,廣東組織80多家企業赴德國參加法蘭克福國際燈光照明展,此后又組織粵企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參展。近日,載著140家廣東企業共270名外貿代表的“粵貿全球”包機啟航阿聯酋迪拜,參加2022年第十三屆中國(阿聯酋)貿易博覽會。這也是近年來全國最大規模的包機出國參展團。
美的越南生產工廠。 受訪者供圖
從產品再到工廠,大批廣東企業在持續走出去的過程中,不斷升級出海的維度。
從肯尼亞西部最大城市基蘇木市區出發,驅車一路東行,維多利亞湖時隱時現。大約半小時后,一片廠房出現在視野中,外墻上的“KEDA”(科達)字樣清晰可見。
“制造業的未來就在海外。”科達制造董事長邊程說。在國內陶瓷行業已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科達、廣東唯美陶瓷等企業率先通過海外設廠的方式,加快擁抱全球陶瓷大市場。
科達非洲陶瓷工廠生產現場。 受訪者供圖
從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國家,廣東制造業企業在全球的大市場上努力“向上打”。
“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止在國內,要鎖定國外的那些大的廠商,比亞迪的目標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車企業。”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說。今年以來,比亞迪頻繁進駐多個海外市場。7月,宣布進軍日本市場。8月,宣布進入德國、瑞典市場。“廣東造”的汽車正加速“駛入”全球汽車強國。
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伶仃洋大橋建設現場。
俯瞰伶仃洋,深中通道“臥海長龍”的雄姿已現雛形;中山大橋全線合龍、伶仃洋大橋鋼箱梁頂推快速推進、沉管隧道即將迎來最終接頭安裝。難度如“風中穿針、海底繡花”的深中通道,是大國制造的新高峰。
在廣東加快建設制造業一流企業的洪流中,國有企業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近年來,廣東國有企業堅持把“大產業、大項目”作為推動企業大發展的重要抓手,重點投向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綠色實話、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2020年以來,省屬企業重點項目投資達3123.17億元,預計“十四五”期間重大項目投資將達1.36萬億元。
重大項目牽引智能制造。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島隧工程管理部副部長楊福林見證了深中通道的多個創新突破。“我們從開工建設以來取得了許多開創性成果,從裝備的建造、材料、工藝,再到管理,每個方面都有極為重大的突破,不少的科研成果已經領先世界,或處于世界前列。”
“建成更多專注制造業的國有企業,既是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力量,也是擺脫技術封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認為。
目前,與廣東發達的民營經濟相比,國有企業的制造業比例不高,但是潛力巨大。據廣東省國資委統計,省屬企業中制造業營業收入占比約為20%,但利潤總額占比超八成。
“堅持制造業當家,國有企業要帶頭敢干,特別是在當好產業鏈鏈長、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等方面要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認為,國有企業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以適應制造業的快速變化。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大小企業梯隊躍進,國有民營攜手前行,在廣東制造業這片大海中,更多企業將揚帆而上、迸發出新的澎湃活力。
【行思錄】
鍛造制造業韌性 呼喚生態思維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企業都在找尋一種力量,叫做“韌性”。廣東制造業貢獻的經驗是,要用生態思維來鍛造制造業的韌性。
談到廣東制造業,有人想起的是華為、美的、比亞迪這樣的巨無霸企業,有人會想到科達、林氏木業這樣的隱形冠軍,還有人會提到廣深遍地富有創新力的小微企業。
在頭部的制造業企業中,美的、聯塑等傳統制造業企業“老樹煥新枝”,在不斷加大海外布局中演繹著何為“江湖不老”。比亞迪等來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有一股進擊的力量,在新賽道上領路狂奔,在“寒冬”中逆流而上,挺起新經濟脊梁,展現英雄本色。
這是生態的力量,在危機面前表現出“穩”。
生態最重要的優勢在于,個體難免有生死,但整體趨于穩定。我們看到,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上,有人前進,有人掉隊。在一個個村級工業園里,有經營不善關門的廠房,也有逆勢擴張、不斷投入新生產線的企業。
生態的第二重力量,是在危機面前表現出“進”。
所有的生態都是解決了一組問題以后的答案。當挑戰來臨時,企業會持續進化,以鍛造自身更強的韌性。我們看到,廣東制造業從龍頭企業到冠軍企業一方面修煉“非常功夫”,在全球化的征途中乘風破浪,努力向世界一流挺進,另一方面修煉“尋常功夫”,在精益化的修煉中保持定力,求索長久繁榮之道。
應對變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變化。在廣東,企業的作為重塑著期待,讓人們更加篤定且相信:在過去,頂天立地的企業是廣東制造業起家的底氣;在未來,頂天立地的企業一定是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支撐。
【總策劃】鄭廣寧
【總統籌】王更輝 王義軍 郎國華
【執行】王溪勇 林煥輝 袁佩如
【主筆】葉潔純 袁佩如 許寧寧
【調研團隊】彭琳 昌道勵 蘇力 吳少敏 丁建庭 王彪 肖文舸 葉潔純 吳欣寧 陳曉 王良玨 陳穎 劉倩 唐柳雯 賓紅霞 李赫 黃敘浩 張子俊 曾美玲 許寧寧 唐亞冰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