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 汽車知識網 > 汽車知識

    探索者的牢籠,探索者的游戲第三部

    退休之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教授過上了一種自我放飛的跳脫生活。

    十幾歲時,安德森做過當小說家的夢。很多人做過這種夢,但文學上是否天賦異稟,自己總是易于覺察。他也一度轉入經濟學系,在“發覺沒有天賦”之后果斷放棄,重回有拉丁語詩歌、諸神放浪形骸的古典學懷抱。

    《想象的共同體》,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譯者: 吳叡人,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月。

    出版《想象的共同體》

    時,安德森47歲,坐標美國康奈爾大學。讀博以來做田野調查,于東南亞腹地潮濕空氣里的數年浸淫,令他在成為“東南亞專家”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幾年之內,《想象的共同體》就使他聲名大噪,迅速改寫了他的“學術地位”:“二流之輩”的區域研究者安德森,一下子變成了顛覆性的民族主義“理論家”安德森。

    此后,安德森出版新書時,出版社的宣傳語便稱:“寫作暢銷書《想象的共同體》的作者”。迄今,中文世界對安德森的認知很多情況下仍止步于《想象的共同體》,殊不知他的路子早就越走越寬,越走越野了。

    探索者的牢籠

    1 說“人”話

    基本上,我們可以說,安德森是一個令人喜聞樂見的學者。

    很多學者終其一生堅持那種面向“專業人士”的寫作信條,被學科術語包圍和保護,也受其祝福與詛咒。“學問是很嚴肅的事業,逸聞趣事和笑話幾乎沒有學術價值,沒有人會對你的‘個人意見’感興趣”,這是安德森在康奈爾學到的教訓,探索者的游戲第三部,但跟他本人的寫作觀嚴重沖突。他在劍橋時早被教授了相反的理念:“寫作的時候,‘無趣’是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的東西”。

    在回憶錄里,他不動聲色地諷刺那種囿于學科高墻的乏味寫作:“我會偶爾輕浮地想:‘我現在明白傳統的中國裹腳是什么感覺了。’”

    《比較的幽靈:民族主義、東南亞與世界》,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譯者: 甘會斌,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12年4月。

    學者的單調文體要改善,不只是減少無趣,為更廣泛的潛在讀者打開大門,也是為著讓學者自己克服學科藩籬,破除思考和表達的囚籠。相比學者,小說家往往更具創造性,因為他們原本要做的就是沖破傳統思想去表達,安德森的好友加藤剛說。而這也是安德森想做的。

    沒有。根據查詢顯示:探索者的牢籠是是日本漫畫家山根綾乃的作品。2001年05月于雜志『b-BOYZips』開始連載,截止2022年7月11日,并未改編成動畫,該系列動漫講述的是作為自由攝影師的高羽秋仁,由于拍攝了一張黑社會交易。

    2 “小說一樣的學術著作”

    2001年,“學術明星”安德森正式退休,告別學院政務與教學的營營役役,也告別了那種體面、單調而合乎規矩的學術寫作。

    “解放”之后,安德森覺得要寫點從未嘗試過的東西,比如,“小說一樣的學術著作”。

    一直以來,他對無政府主義抱有的強烈的政治同情,但需要一種全新的敘事結構來切入自己心心念念的研究,去破譯19世紀末無政府主義活動的全球串聯。童年時代的文學本能始終在騷動,而詳盡呈現研究資料的最佳方法,就潛藏在19世紀小說家的天賦之中。

    19世紀歐洲小說家煞費苦心,為每個章節取一種充滿懸念或高深莫測的標題,描寫那些快速變幻的場景、陰謀、巧合與書信,將正式與非正式語言、標準語與方言如萬花筒般混雜充斥一處。對于掌握近10種語言,長期混跡印度尼西亞、暹羅(安德森更愿意這樣稱呼泰國)等地的安德森而言,這一波操作妙不可言。

    Under Three Flags:Anarchism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版本:Verso,2006年1月。

    19世紀末,民族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發起的暗殺近乎是一種全球化景觀:從紐約的布法羅,到中國東北的哈爾濱,一大波暗殺在上演。民族主義刺客設法除掉“他們自己的”可恨的國家領導人;而無政府主義刺客,既瞄準他們本地的壓迫者,也將槍口指向別國臭名昭著的政治領袖。將之并置,安德森偵破了一些意料之外的跨國連結:第一代菲律賓民族主義者,與巴西、法國和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者、古巴民族主義者、俄國虛無主義者、日本小說家和左派自由分子、法國和比利時的先鋒派作家和畫家的神秘關聯,他們被電報等新通訊手段串聯起來——如同《想象的共同體》之中,民族主義被大量印刷書籍串聯起來那樣。

    “鸚鵡學舌”般地借鑒19世紀小說,2005年安德森出版了《三面旗幟下:無政府主義和反殖民想象》

    一書。它更像報紙連載小說的結構,而不是一般類型的學術性歷史著作。書里插入了大量照片,似是致敬19世紀插圖遍布的小說。

    “不務正業”

    實際上,安德森的“不務正業”早在“半退休”時就開始了。

    90年代末,他在富麗堂皇的康奈爾大學圖書館里勤勉工作,度過夏秋;另外半年,就逃離此地漫長、黑暗的冬天和冰冷的春天,在東南亞的溫潤天地里“海闊憑魚躍”,突然覺得“曾經填滿了我視野的東西,現在似乎小得多了,遠得多了,而且不那么重要了”。

    安德森迎來事業第二春,簡單來說就是,不想當小說家的影評人不是好學者。

    為了好玩,安德森開始寫影評。

    安德森很欣賞泰國導演阿彼察邦的作品,曾為他的多部作品撰寫影評。圖為阿彼察邦《熱帶疾病》劇照。

    90年代,亞洲電影的噴井時代就已到來,從伊朗到韓國,從日本到馬來西亞和暹羅,還有楊德昌、侯孝賢和蔡明亮為中心的著名的臺灣三人組。泰國天才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尤其令他著迷。他在泰國跟電影制作人一起玩,還加入了阿彼察邦反對曼谷“弱智審查官”的斗爭——因為審查的緣故,他的電影從未在暹羅本地正常放映過。

    在泰國,安德森還搞了一些不太“正經”的人類學研究。在結識了泰國女知識分子、藝術家和活動家四人組之后,安德森發現他們辦了一個“遠勝任何其他東南亞公共知識分子期刊的刊物”,名叫《閱讀!》,遂為之撰稿。除了影評,還給他們寫了篇Vice畫風的地獄寺廟見聞錄。

    在曼谷鄉村遠郊的一些大型佛教寺院,有些迪士尼一般的微型地獄。那些犯了諸種罪行的惡鬼赤裸受辱,腫脹的生殖器暴露在外,令人瞠目。這地獄原本是老主持為警醒世人所作,后來在其它寺院也流行起來——這些地獄誰都嚇唬不到,倒成了青少年和外國游客眼中的暗黑色情雕塑,并給寺院帶來了一定的收入。

    探索者的牢籠

    曼谷鄉村遠郊的佛教寺院中,用以警醒世人貪欲、色欲惡果所作的雕塑。

    實際上,早在1970年代初,安德森已見識過這些詭奇寺院并為之驚呆,但直至退休后才正兒八經當起了業余人類學家,探究資本主義逐漸潛入偏遠亞洲鄉村后的意外效應。他對那些宗教奇景的分析,最終集結成了《田園地獄的命運:佛教泰國的禁欲主義與欲望》一書,2012年在Seagull出版。

    The Fate of Rural Hell: Asceticism and Desire in Buddhist Thailand,版本:Seagull Books,2012年6月(咳,此處書封有打碼)

    溢出學科邊界的“不務正業”,來自旺盛的好奇心和思考的激情。好友吉姆·西格爾有句評價,被安德森視為一種了不起的贊美:“本,你是我的朋友和熟人中唯一一個閱讀與自己研究領域無關的書籍的人”。

    4 中國罌粟

    4年前,安德森受邀來中國訪學。在答復清華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汪暉教授發來的邀請函時,他一激動加了三個感嘆號:“您的來信讓我想起上次在中國的時間已經是一九四一年!!!”

    安德森的確與中國頗有淵源。他是1936年生在昆明的。

    大英帝國日薄西山的時代,安德森生在西南的中國,會說的第一個詞是越南語

    這一切會發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奇特的父親。這位奇男子21歲從劍橋輟學,跑去中國海關當差,指揮快艇小隊攔截過詭計多端的華南走私犯,對付過控制鴉片生產和銷售的云南軍閥,并在中國的邊遠站點度過了他大部分的服務歲月。他非常喜歡中國和普通中國人,甚至還對中國文學涉獵甚廣,算得上自成的語言家。

    昆明附近長滿了亮粉色東方罌粟的丘陵大山,這后來成了他母親日后反復述說的記憶。安德森的母親堅決地支持中國,痛恨日本。直到日本軍隊轟炸昆明的危險時分,他們全家離開中國,回到了愛爾蘭。愛爾蘭的家中,滿是中國的書卷、圖畫、布料和服裝;經常是為了好玩,他們就穿起中國服裝。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生于1938年9月,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新左派理論家和政論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弟。

    安德森來自一個強悍的學霸家族,他自稱有個“比我聰明、小得不多的弟弟”,也就是同樣為世人熟知的佩里·安德森

    2、探索者的牢籠-1-你的微笑(最高的暴君/身體追逐)3、探索者的牢籠-2-高樓之華 4、探索者的羽翼-1-赤裸的真實(1-5)日本篇 5、探索者的羽翼-2-番外-愛的驚喜(新年的問候/LOVE SURPRIZE) Love.Prize-01

    著名的歷史學家、政論家佩里·安德森,被特里·伊格爾頓

    譽為“英國最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主編聲名遠播的《新左翼評論》。“倘若我沒有一個像他那樣的弟弟,我都不敢確定自己會如何”,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后來說。他因為閱讀《新左翼評論》而變得更加“國際化”,“不再只是一個印度尼西亞的民族主義者”。

    安德森兄弟二人讀的是伊頓公學,后來一個進了劍橋,一個去了牛津,看似是典型的英國高富帥人生軌跡。不過他們并非王宮貴胄,而是“獎學金男孩”,也就是靠獎學金升學讀書的中產階級孩子——經受過苦行般的訓練,他們近乎世上最勤奮的學生了。

    1958年,22歲的安德森。

    然而,一個舊世界行將終結。安德森在其余韻里長大成人,他差不多屬于最后一批擁有這種學術訓練經驗的人,他的百科全書式的歐洲史素養正受益于此。

    1958年,21歲的安德森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求學,投身新興的東南亞區域研究。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南亞研究是某種全新的東西,它在美國的崛起透露出世界霸主國家的政治企圖;而投入其中的年輕學生和學者,卻是帶著屬于自己的政治熱情一頭扎入,如同考察未知社會和領域的探索者一般深感興奮。在東南亞的田野之中,安德森發現了自己的志趣所在。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之后,他在此留校任教。

    5 在東南亞,“季風就是那樣的”

    1961年,安德森在印度尼西亞的第一次田野考察是決定性的:“一個人,再也不會感受到完全相同的震驚、陌生和激動。”

    第一部: 《探索者的游戲》又名《目之標的》,主要是講秋仁與麻見的相遇與認識!第二部:《探索者的牢籠》, 秋仁,你要記清楚,你是屬于我,把秋仁從陷阱中救出來的人竟然是麻見。本篇完整收錄描繪麻見和飛龍宿命邂逅「高。

    “印度尼西亞是我的初戀,印度尼西亞語是我的第二語言,用它流利地寫作,帶著極大快感。有時,我還會陷入印度尼西亞語的夢境。”他在回憶錄中如是記錄。

    第一次在黑暗中著陸雅加達的情景,安德森記憶猶新。1961年的雨季,他搭車進城,出租車車窗全都開著。樹與灌木叢,尿液,熏香,煙霧繚繞的油燈,垃圾,尤其是沿大多數主干道而立的小貨攤上的食物,混雜的氣味撲鼻而來,是屬于東南亞的生機勃勃。

    到達田野的第二天,一次令人難忘的季風里,他被困在印度尼西亞大學歷史系一名學生的家中,那人就是后來著名的印尼專家王福涵。晚餐或綠或紅的小辣椒,讓人的舌頭火燒火燎;第一次使用印尼風格的浴室;夜里蚊子成群,人照舊睡得像死豬——“季風就是那樣的,你可能被困在任何地方”。

    晚年安德森。

    而印尼,的確與安德森熟悉的英美屬于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印尼,男孩在公共場合露體并不令人尷尬。那些瘋掉的印尼男人和女人,也比歐洲和美國的瘋子過得要好些。他們全身赤裸而骯臟,但愛去哪里,就去哪里,社會隨便給他們食物,甚至善意地理解他們的“發瘋”。在歐美,“瘋子”們則經年累月被關在與世隔絕的瘋人院里。

    在世界范圍內,《想象的共同體》仍是安德森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

    1945 年以來,蘇加諾革命時期的印尼,與階級區隔支配、等級森嚴的英國完全不同。“印度尼西亞對我而言是一個天堂式的社會”,安德森意識到他幾乎可以與任何身份的人交談——革命是一臺社會校平儀,攻擊了封建傳統,大大加強了社會上平等主義的沖動。早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在劍橋,安德森已完成了這種“政治啟蒙”,當他替提出抗議的印度人和錫蘭人鳴不平,而與他高唱《天佑女王》的英國校友大打出手時,他就已注定不滿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而被馬克思主義和非歐洲的反殖民民族主義所深深吸引了。

    6 一個口口聲聲說“幸運”的人

    此后漫長的十余年里,安德森多次出入印尼。直至1972年,他因與朋友寫文揭露1965年印尼政變的真相,而被蘇哈托政權驅逐入境。被禁止入境的歲月長達27年,直至1998年蘇哈托倒臺,方才告終。

    “我虧欠暴君蘇哈托將軍一種奇怪的恩情”,安德森在回憶錄中不失幽默地說。蘇哈托的驅逐中斷了他的印尼研究生涯,因為這個原因,安德森被迫多元化。1974年到1986年間他開始研究泰國,1988年之后研究菲律賓。安德森覺得,“倘若我沒有被驅逐,我是不可能寫出《想象的共同體》的”,“我非常感激他迫使我超越'一個國家'的視野”。

    如果說被驅逐也是“好運”的一種的話,安德森一生中的“好運”實在太多。他出生的時間和地點、父母和祖先,他的語言、教育,以及他移居美國和在東南亞的經歷,在他看來都是“好運連連”。他那種四海為家的、比較性的人生觀,幾乎是沿著他的生活足跡而建立的。

    1988年,安德森與友人在康奈爾。

    幾乎沒有哪本重要的學術著作,會收錄“幸運”這個詞條。學界人士虔誠地致力于“社會力量”、“體制結構”、“意識形態”之類的概念,試圖為各類現象尋找因果——在如此的智識框架里,幾乎沒有叫作“幸運”的空間。然而,安德森近乎強調“好運氣”是如何干預了我們的學術研究,乃至我們日常生活。對他來說,他隨緣的遷徙而造成的邊緣位置,是一種有益的感覺。無根的、缺少穩定身份的生活,反過來也意味著擁有多重依戀,對于他這樣“偶成”的東南亞專家來說,迷戀并扎根于印度尼西亞、暹羅和菲律賓近乎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印度尼西亞有句俗語,“我在等風”

    《椰殼碗外的人生》,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譯者: 徐德林,版本: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

    安德森如此諳熟并喜愛印尼俗語,以至于他的回憶錄《椰殼碗下的青蛙》

    也是以此命名的。青蛙蜷縮在椰子殼下面,以為碗里的世界就是整個宇宙。他倡議年輕學者們不做“井底之蛙”:“青蛙們只要不蜷縮在自己陰暗的椰殼碗里,它們的解放之戰就不會輸。全世界青蛙聯合起來!”

    2015年12月,安德森在他“初戀”的國度印尼逝世。他永遠跳出舒適區,擁抱一切機緣與變故,一生猶如帆船,隨時“捕風”

    2.《探索者的牢籠》3.《探索者的羽翼》4.《探索者的俘虜》以上單行本內有一部分短篇。5.《目之標的香港篇——赤裸的真實》完結篇第18話 6.《目之標的各番外短篇合集》《緋紅的魔咒》21、22+番外 我都有 只差異國色。

    撰文:董牧孜

    作品《探索者系列》(又名《赤裸的真實》、《Finder標》); 第一部:《探索者的游戲》又名《目之標的 》,主要是講秋仁與麻見的相遇與認識~! 第二部:《探索者的牢籠》,「秋仁,你要記清楚,你是屬于我的……」。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QQ:

    工作日:9:30-18:30,節假日休息

    老婆的视频完整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