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smart的人都是什么人
昨天下午3時許,速度君一度以為自己的微信出了bug。
因為刷了半天朋友圈,只有一條消息:吉利和戴姆勒合資了,smart要電動了,而且,還要國產了!
大概也就三分鐘后,速度君意識到這不是一個bug,而是全國的汽車媒體從業者都在為吉利和奔馳打call。只可惜了當晚好多還有新聞和新車發布的品牌,3月29日的頭條又只能留給李書福和蔡澈先生了。
目前來講,在全球也是一樣的,購買smart的人不分年齡,他們在環保上享有獨立的宣言。從一般的市場調研來看,對smart消費人群僵化劃分不適合smart的定位,每個人都可以駕駛smart的車型,只要認可smart的生活方式:即對質量和車的。
下面就開始各位速度君的表演:
相信以后主動賣身的會更多
?讓吉利領克突飛猛進共享的沃爾沃CMA平臺
期待吉利會有更好的發展,一次比一次熟練,一步比一步自信,你看這次奔馳老板的臉,比之前沃爾沃的扭捏作態要好看多了,可能把smart交到吉利手里,他覺得是很放心的,我也覺得這是一筆好買賣,相信以后主動賣身的會更多……
小黨
當年之敵人現在之戰友,吉利結棍!
鎖骨姐
各取所需的生意而已
不管科比吳亦凡怎么給油車smart上信仰價值,改變不了它就是輛師奶/老年代步車的事實——90馬力你還指望它跑個賽道?Mobility就不一樣了,玩的是產業規模,拼的不是汽車(car)本身。想想摩拜單車的套路就能明白:移動出行(mobility)的基建只需要回歸“代步”,那么在變數性極強的數據時代,生意輸贏就是成本控制。
吉利用戴姆勒設計撐門面,戴姆勒找吉利給smart造動力總成,降低彼此的風險成本,大家都沒虧。話說smart就該一個人開!超車鉆空賊靈巧,是我老了么……
二條周
一般都是相對經濟寬松的女性或者老人,因為smart車型較小,開起來并不困難,所謂的船小好調頭,但是其價格算下來并不太便宜,還有追求空間的肯定是不行的,主要看個人吧!
還有誰記得當年的swatch么?
成功了,固然拯救了一個邊緣品牌,失敗了,也不會損失太多。所以我也暗黑的覺得奔馳和吉利選擇smart來合資,也有這種試探的僥幸在其中。其實,早在去年我就聽說smart要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言,沒想到是以這樣的合家歡收尾。
購買smart的人通常是抱著車小方便代步的心態購買的。當然也不排除某些沖著奔馳這個品牌來購買的。但大多數買smart的人群家庭都有其他比較大的車。作為奔馳旗下的產品,這系“小奔弛”天生小眾,不僅源自它獨特小眾的外觀設計。
是喜是悲,我現在無從判斷,只是可惜了當年smart的創意激蕩,在這個毫無創意的時代!
速度計
而且在微型車市場來說,那些開smart的一般是那些收入穩定的中產家庭,smart 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家庭的第二輛或第三輛車。家庭有第二輛或第三輛車的,家庭條件一定不會差。
一個速度君們七嘴八舌的陣地。
點評車壇,肆意扯皮。
但繞不開的是對這個行業的無底線熱愛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