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沃bx5噴水的在哪,寶沃bx5玻璃水怎么噴
這個字念náo
2019年7月底,我們的兩廣小環線自駕游來到廣東省湛江市,這個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盛產鮮美生蠔的海港城市。7月29日,我們安排了一天時間去湛江市附近的硇洲島游玩。
硇洲島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相比廣西北海潿洲島,中國最年輕的火山島,她顯得有些默默無聞。
不過,她除了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外,還擁有與倫敦燈塔、好望角燈塔齊名的世界三大燈塔之一——硇洲燈塔。硇洲燈塔同時也是世界僅有的二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
歷史上,南宋末代王朝兩個皇帝為逃避蒙古鐵騎追殺來到這個島上。一個在此駕崩;一個于此登基,建都硇洲,最后倉惶北逃,亡命崖山,南宋覆滅。因此硇洲島也算得上是宋元王朝更替的見證地。這個“硇”字據說就是宋末代皇帝取“以石擊匈”的意思而來。
中國的歷史太長,故事太多,似乎每一個地方都能給你講上一大段。但其實很多故事都是類似的,比如關于開國皇帝的雄才大略,關于末代皇帝的凄慘落魄。毛主席說:三皇五帝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
從湛江市區到硇洲島大約70公里,中間要路過另一座海島—東海島,市區到東海島有跨海大橋,而從東海島到硇洲島則需要搭乘輪渡。
這兩個島都緊鄰雷州半島。雷州半島處在廣東省西部,與廣西接壤。這里是中國大陸的最南端,在中國弧形的雄雞腹部正下方凸地伸向大海,如果說臺灣島和海南島像是雞爪的話,雷州半島就是一只雞腳桿。北部灣、瓊州海峽和南海的水汽在狹窄的半島上空形成夾擊之勢,交鋒的結果就是這里打雷下雨是家常便飯,半島上有個城市因此得名雷州,所以整個半島就叫做雷州半島。
東海島要比硇洲島大很多,是我國的第六大島,由于它的東側岸線和雷州半島的東部岸線走向基本一致,西側的岸線距離大陸較近,整體相當于是鑲嵌在雷州半島的缺口里面,所以從地圖上看感覺就是大陸的一部分。而硇洲島則是在這個整體岸線之外的大海中間,以一種孤懸海外的姿態存在。
以前這兩個兩島曾做過法國殖民地,聞一多在他的《七子之歌-廣州灣》中的第一句:“東海和硇洲是我的一雙管鑰”,說的就是他們。這里的廣州灣指的是湛江,自古以來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湛江就叫廣州灣,但是和廣東省省會的廣州沒有一點關系。相比七子中的另外六個兄弟:臺灣、香港、九龍、澳門、威海、旅順,這兩個島真的是少為人知。
早上從湛江市里駕車出來,到東海島上就明顯脫離了城市的感覺,房屋變得稀疏,一開始出現了很多魚塘或是蝦塘,打氧機在水面翻涌出白色的浪花。后來路的兩側便都是大片開闊的水田。在廣東廣西起伏的公路邊,這樣的場景還是少見的。
那些廣闊的水田被泥土分隔成一個個巨大的長方形,有些田里的秧苗已經是綠油油一片,有些剛種的則顯得稀疏,水面可以倒影出藍天和白云。幾乎每塊水田里都有一個農民正站在田里忙著活計。田里勞作的人們戴著的錐形或是寬沿的帽子,遮蔽當空的太陽。
離我們最近這塊田里的大叔,沒戴帽子,短發花白,臉色黝黑,上身穿著白色V領T衫,下身穿黑色褲子和防水靴踩在泥水里,左手挎著個裝秧苗的白色塑料桶,右手拿起秧苗一顆一顆往田里扔。確實就是一扔,和我一直以為的彎腰插秧的場景不同,他的扔秧動作和擲飛鏢的感覺沒有兩樣,很熟練,也有點機械。農活,絕不是看上去那么寫意。
馬路上,一位消瘦的農婦騎著一臺黑色“臺鈴”牌電動車從我們身旁駛過,戴著南國特色的圓錐形遮陽帽,穿著舊的粉色上衣,綠色長筒防水靴。她的電動車座位前面的腳踏板上放著一個大圓筒,旁邊插著兩根比人高的長長木棒斜伸向車上方的空中,木棒底部連接著一個很大的帶著泥土的釘耙。
馬路對面的一塊水田里,一位農民正把綠油油的秧苗分成一堆堆擺放整齊。另一塊田里,還沒有一顆秧苗的蹤影,一臺紅色小型拖拉機在里面突突的干活,疾速向前劃開田里的水面,推起水浪,像是一艘小輪船要行駛過來。
開車用導航,最麻煩的就是最后100米。快到東海島輪渡碼頭的時候導航把我們帶到了也許是以前渡口排隊的地方,那里空無一人。所幸周圍沒什么遮擋,我們很快發現真正排隊的地方是在另外一側,向那邊開過去的時候導航里的志玲姐姐還一個勁兒的叫我“前方掉頭……”。
輪渡碼頭的建筑比較舊,有點老渡口的意思。硇洲島并不是旅游熱門地,渡輪基本是一小時一班,旅客不多,排隊等候的車也不多。
多數時候我還是喜歡這種清靜的去處,有著本來的樣子。如果是熱門景點,在這樣的車站碼頭會有很多人跑上來問你要不要這個要不要那個,不勝其擾。
正在車里等著渡輪,突然噼里啪啦下起雨來,車的擋風玻璃一下就被雨水模糊。不過我并不擔心后面的行程,因為這兩年的夏天我們都在這邊游玩,對這熱帶地區的陣雨已經比較熟悉:經常都會有也不知道從哪片云彩突然下來的雨,但一般最多也就下個十來二十分鐘,之后接著藍天白云。當然,如果是臺風云系帶來的降雨就另當別論。
這里的輪渡和別處沒有什么區別,寶沃bx5玻璃水怎么噴,只是不需要提前買票。排隊上船,依次停好車后,船上的工作人員就過來收費。60元一個車,司機外的乘客8元一位。
渡輪涂著海軍灰漆,正面看船呈口字型,分上下兩層,下層是停車甲板,上層是一個大的旅客休息艙和駕駛臺。這趟渡輪上的車不多,也就十來輛,大半的停車甲板是空著的。
從一層甲板到二層休息室的樓梯艙門邊用紅色油漆寫著幾個大字 “旅客上落口”,上落這種說法應該是兩廣地帶的方言。我理解“落”這個動作應該是種無支撐的自由落體,腦子里當時就想象了一下旅客從二層“落”下來應該是種什么樣的場景。
雖然下著雨,但風不大,海面上沒有什么浪,輪渡船行駛平穩,一群海鷗跟著船忽上忽下的飛著叫著。關于海鷗為什么會跟著船飛翔,據船員說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船行駛的時候會在尾部形成上升氣流,這樣海鷗飛行的時候就比較省力,二是船尾的螺旋槳會把海里小魚小蝦翻到海面,海鷗可以輕松捕食。聽起來都很有道理的樣子。
船駛出碼頭不久,雨停了,太陽重新出來,能見度也好起來,直接就能看見硇洲島。兩個島相距不遠,地圖上測直線距離大約4公里,船開了20多分鐘便鐘抵達硇洲島碼頭。
硇洲島面積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萬多,碼頭周圍,就是島上居民最密集的地方-硇洲鎮。
開車兜了一下,小鎮街道建筑很普通,是未過度商業化開發的樣子,只有幾個小樓上立著“海島度假酒店”、“碧海國際酒店”的招牌,顯示著發展旅游的希望。
現在,安靜的小鎮按部就班過著自己的日子。
我來之前查的資料里說,硇洲島民風彪悍,衛生環境糟糕,不是一個旅游的好去處。但我不在意這些,因為它最大火山島的稱號和那座燈塔已經是讓我來此一趟看看的足夠理由。
我們從鎮上直接導航去看燈塔。硇洲鎮很小,一拐彎就脫離小鎮進入一副熱帶農村景象,到處郁郁蔥蔥,植物繁茂。
島上的道路比較窄,但基本都是硬化的水泥路,還是比較好跑。這些年,中國的基建飛速發展,無論是在大西北的高原戈壁還是硇洲島這樣的偏僻小島,道路情況都令自駕游毫無困難。
在路邊有大片的火龍果種植,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長在樹上的火龍果。其實也不是樹,沒有那么高,莖也不是木質的,而是像仙人掌那樣的綠色肉莖,形狀是一根長條的三棱形。三四根這樣的莖攏在一起捆綁固定在一個半人多高的小水泥樁上,高出水泥樁的部分向四周垂散下來。
我在東海島上的路邊曾看見過一些自制的廣告牌,大紙板上寫著“出售火龍果樁 電話130……”,當時我還在想象火龍果樁是個什么東東,現在才明白了功用。一根根黑色的橡皮管從每排火龍果樁靠近地面的地方穿過,看起來可能是滴水灌溉的水管,但這總下雨的地方會還會缺水嗎?
這些火龍果樹正開著花,花形有點像曇花,花朵比較大,顏色也是泛白,很是好看。有的花長在莖的頂端,也有的直接從莖的中間長出來。有些花已經變成果實,但是能看見的火龍果果實普遍品相不佳,干癟瘦小,不知道是未長成還是好的果實已經被摘走的原因。
硇洲島上這一帶的農村維持著自然風貌,公路邊連火龍果樁的廣告也看不見,更不用說什么標語口號。這一點與我老家的情形不一樣,我們那里即使在鄉下也到處能看見大大小小各種發人深省的標語。就算你站在長江邊上,你都能看見寬闊的長江對岸橫跨整座山的巨型白底紅字:
綠 水 青 山 就 是 金 山 銀 山
3、過濾網堵塞;主要還是使用劣質玻璃水或使用自來水導致,是個累積的過程。等過濾網大部分都被堵塞了,就像你按住抽水桶的進水側,你再抽會很費勁,一個道理。
過了火龍果地,再往前行就進入了大片的香蕉林。除了海鮮,硇洲島還盛產香蕉,現在正是香蕉的收割期,一串串綠色的香蕉掛在樹上。香蕉是圍繞著中間的蕉軸一層層生長的,一根蕉軸上可以長出十來層香蕉,成為一大串,一串香蕉估計得有七八十斤重。
在路邊我們遇上了正在把香蕉收割裝車的流水線:果農從香蕉林里把剛砍下來的整串香蕉扛過來,放進一個一米多高兩米見方裝滿水的方形水池里,水池邊有人撈起香蕉串用刀把香蕉從軸上分割下來,成為我們在超市里看到的一把一把的樣子,割下來的香蕉在水池里上下沉浮著。卸了把的香蕉軸徹底變成了一個光棍,被堆放在一旁。香蕉在第一個池子里洗完澡后被撈起來放入第二個同樣大小的池子里繼續泡洗。
為什么要給香蕉洗這兩個澡呢,果農說第一個池子是清洗香蕉卸把時流出的粘粘膠液,第二個是為了給香蕉保鮮--摘下香蕉如果不經過保鮮會很快爛掉,至少北方人是吃不到香蕉了。保鮮這一步有很多人擔心不明藥水,其實多數情況這個擔心還是多余的。
洗完兩個澡之后,香蕉被撈起來放入一個大圓桌形狀的轉盤,兩邊的人會把脫落或者是破損的香蕉摘出來扔掉。那個桌子下面的地上堆滿了扔掉的綠色香蕉,看上去都很新鮮漂亮,感覺很是可惜,也不知道這些丟棄的香蕉有沒有什么別的用途。
分揀過后的香蕉就會被裝進套著塑料膜的統一制作的紙箱,稱重,封口,然后一箱箱放到停在流水線最前面的大卡車上一層層碼放整齊。
大卡車上,香蕉箱子整整齊齊累了十層,比站在卡車上碼放箱子的人還高。包裝香蕉的紙箱上畫著一個扎頭巾穿短袖V領的男人,左手叉腰,身子微傾,右手把一大串香蕉扛在肩上,身姿瀟灑。男人的旁邊印著幾個綠色大字“小敏精品”。
這個香蕉流水線上的工人有十多個,他們干得很開心,動作麻利。男人一邊干活一邊抽著煙,女人有說有笑地聊天。他們說的方言,我一點也聽不懂。
其中有一個胖胖的女人特別活潑,總是哈哈的笑,笑聲穿透香蕉林的頂端。她看我在拍攝就問我是不是在拍抖音啊?當我的鏡頭轉到她的方向時便高舉著剪刀手側身笑著說“嗨!嗨!”。
看樣子,今年香蕉的行市不錯。
在兩廣地帶,香蕉是極易生長的。我有個湖南同學,他父親原來在廣西工作,困難時期嚴重缺乏糧食,但唯獨香蕉是不缺的,就天天靠著吃香蕉填肚子,后來再見著香蕉就怵頭,一口都不想再吃。
我小時候著迷于香蕉綿糯香甜的口感,是我最愛吃的水果,甚至母親放在米缸里還沒有熟透的香蕉我也會把它拿出來吃掉,現在的香蕉已吃不出那種感覺。
中醫講,香蕉有滑腸的功效,所以不能餓著肚子吃,也不能多吃,便秘的話吃點香蕉算是對癥了。這跟蘋果是相反的,蘋果有收斂作用,拉肚子的話吃點蘋果有助于大便成形。那么問題來了,一口香蕉一口蘋果的話會發生什么?
離開香蕉流水線繼續前行,很快就到硇洲燈塔附近,在這里導航最后100米的迷糊又犯了。硇洲燈塔在一個小坡上,需要從公路邊的岔道拐個彎上去,在坡下是看不見燈塔的。快拐彎上坡的地方,路邊有小一塊平整的場地,鋪墊了黑色瀝青地面,旁邊立著塊牌子 ,寫著“停車”,因為不知道燈塔那邊能不能停車,我們就把車停在了這個路邊停車場。
停車場馬路對面的香蕉樹下,擺著一個小攤,放著一些香蕉,一個黑瘦的婦女坐在那里,四周沒有其他人,她顯然就是這個停車場的看護人。我們車一停下,她就疾步走了過來。
“上面就是燈塔了嗎?”我問她。
一、車門兩邊及 座椅 按鍵 關于寶沃bx5內部功能鍵的介紹,先從座椅旁邊的按鍵說起。眾所周知,座椅按鈕用于調節車內座椅的高度和水平位置。每個門窗的鑰匙都很受歡迎,改變了門窗的高度。思域的前門有一把調節 后視鏡 高度。
“是啊。”
“上面有停車的地方嗎?”,我估計當時一定是梁靜茹給了勇氣我才會問一個停車場的主人這種問題。
“沒有,只有這里能停車!”
“哦,多少錢?”
“十塊!”
“微信?”
“微信可以!”
其實十塊的停車費在這樣野外的地方還是顯得有點貴,不過在“來都來了”的理論指引下我也沒多想就掃微信付了款,畢竟來都來了。
“停車場是你自己的嗎?”
&34;,她指了指對面的香蕉林。
“你家的香蕉林夠大的啊!”
“也不算大!原來停車場這塊地也是種的香蕉,我把它改成了停車場!” 中國人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大樹好乘涼,什么叫因地制宜,這顯然就是。
“哦?停車場比種香蕉賺錢吧?”
“不掙錢,來的人也不多啊!就是種香蕉很累啊,割完香蕉馬上就要把樹又砍掉!”
“啊?為什么要砍掉?”
“香蕉只能長一年,結完果就要砍掉”
“啊?? 只長一年?”
“是啊!結完香蕉就要枯死了”
“那明年呢,再種新的?”
“是的啊!”
交點停車費漲些知識還是不錯的。我這才知道那么高大的香蕉樹只存在一年,明年又得重新再來。其實香蕉樹的壽命不止一年,一般可長達三十年,只是一生只結果實一次,往后就不會再結果,繼續種在地里除了空耗地力對于果農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這么看來種香蕉是比種蘋果、梨之類年年結果的水果要麻煩一些。
跟停車場女主人聊完后,我們順著小路沒走兩步就上到了硇洲燈塔下。燈塔就在一圈圍墻的里面,圍墻的大門外是一個小壩子,邊上種著一排高大的法國梧桐,在太陽底下遮得一片蔭涼,它們跟燈塔一樣是當年法國人留下來的東西。梧桐樹下面幾個村民擺著賣香蕉的小攤。
圍墻的大門緊閉,大門邊的黑色大理石墻上有幾個銀色的大字:
湛江航標處
硇洲差分臺
差分臺是什么?——一般衛星定位會有一些偏差,而差分臺本身具有精確地理坐標,通過接受衛星信號計算與精確坐標之間差值,再把差分信號發射出去,附近需要定位的設備同時接收衛星和差分信號,通過計算可以實現更精確的定位。
差分臺標志下面是一塊白色大理石,上面刻著: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硇洲燈塔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96年11月20日公布
1996年11月20日公布的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有250處,前四批一共有750處。到2019年,中國公布了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5058處。硇洲燈塔算其中之一。
看大門緊閉,我問了下旁邊的村民,怎么進燈塔參觀?
村民告訴我:“燈塔今天不開門喲!”。
后來我才知道,不是今天不開門,這個燈塔根本就不向普通游客開放參觀。
真是遺憾,遠遠跑來,卻只能在圍墻外邊看看。還好,燈塔比較高,圍墻也是鏤空的,不太影響視線,只是不能到邊上仔細看。
硇洲燈塔方形底座,圓錐形塔身,呈褐色,據說全部由當地的麻石疊成,沒用任何泥漿粘連,石頭之間結合非常緊密。石縫間現在能看到的白色灰漿是最近才抹上去的。
燈塔頂部是白色燈座室。我努力想透過燈座室的窗戶看看里面那世界唯二的水晶磨鏡燈的影子,但發現窗戶上都掛著白色的窗簾,根本啥也看不到!
硇洲燈塔的水晶磨鏡燈由160多條弧形水晶三棱鏡片組成反射架體,再由凸透鏡、熒光燈等構成一個完整的光源及發射體系。她發出的光束可以照射26海里之遠。
世界上另一座這種水晶磨鏡燈塔是在南非的好望角,但那座燈塔已經被新的燈塔所替代,停止了工作,所以目前仍然在用的全世界只有這一座。
天窗的排水孔在靠近a柱的天窗前面。如果你想找到排水孔,你需要打開天窗。排水孔里有根管子,在a柱里,天窗的水可以從這根管子流到車底。如果天窗的排水孔堵塞,會導致天窗漏水。為了防止天窗排水孔堵塞,可以在維修時清理天窗。
硇洲燈塔由法國人主持設計和建造,而承包和主持該塔建筑工程的則是硇洲島上的石匠,名叫招光義。燈塔始建于1899年,那是還是大清國,至今100多年過去,這個燈塔還在發揮作用,指引著進出湛江港航道的船只。
人類的殖民分為兩種,世界上曾經最大的兩個帝國分別是其代表。
一種是野蠻殖民,即較低文明向較高文明的入侵。這種入侵的代表是蒙古帝國,雖然武力征服了許多國家,但其文明發展程度甚至遠不如被征服的國家,所以這種入侵注定是短暫的,除了苦難的記憶,幾乎什么東西都不會留下。
另一種是文化殖民,即較高文明向較低文明的入侵。這個的代表是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建立殖民地,同時也帶去了先進文化,使這些方得到了進步,所以即使是殖民地獨立后,仍然對英國抱有好感,這才有了英聯邦存在的基礎。
中華文明比較特殊,她在東亞的流淌基本是一種不依賴武力入侵的自然傳播,主要是古時中華文明領先周圍鄰居太多太多。
燈塔圍墻到村民賣香蕉的法國梧桐樹下是一大片空地,除了我們一家,沒有別的游客。早知道我就把車開上來了。
我問在梧桐樹下的村民
“這里可以停車嗎?”
“可以啊,隨便停!”
“哦,剛才那人告訴我不能停,要不我就直接開上來了。”
“誰說的?”
“就是下面路口那里有個停車場”
“哦,她啊,不要理她……”
顯然,那個把自家香蕉地搞成停車場的女人并不受這上面的村民的待見。
旁邊有兩個年輕村民一前一后騎上一輛摩托車準備出發,后座穿著藍背心腳蹬人字拖鞋的青年手里拿著一根有一人高長柄的鐮刀,我問他們:
“這是要去割什么啊?”
“割人頭,去割人頭,哈哈哈!”
后座小伙說完還把手中的鐮刀在空中畫了兩個圈。這樣的回答和動作讓我想起了硇洲島民風彪悍的傳說。雖然知道是玩笑,但假想“香蕉林慘案”的過程和畫面還是在心里一閃而過。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在方向盤右后角處的操縱桿上,通過操縱桿控制雨刮的擋位以及噴水。把控制雨刷器的控制桿朝駕駛員方向扳就可以噴水了。如果經常使用的話,注意檢查一下玻璃水水位,如果玻璃水水位太低則注意及時添加,不要讓雨刷干刷。汽車。
梧桐樹下賣香蕉的攤位有四五個,最邊上的一個攤位是三個小孩在守著。一個男孩,兩個女孩兒。男孩比較小,短短的頭發,我問他
“上學了嗎?”
“上了,我二年級了”
“哦,厲害呢,成績好不好啊?”
“嗯。。。。”看來我問了一個不該問的問題,小男孩沒有回答。
“他呀,他是倒數第一名!”小男孩身后的女孩兒搶著回答了
“哈哈,你怎么知道?”
“他是我弟弟!”
姐姐長得很漂亮,大大的眼睛,穿著鮮艷的運動服,干凈利落,充滿活力。
小男孩兒看來是很要面子的人,被這個意外的場面弄得很尷尬,憋著小臉跟他姐姐說了一句
“誰的說!”
“就是不好啊,數學題一個都不會做!哈哈哈!”
“你讀幾年級了?”我問姐姐
“我已經五年級了~~”
姐姐說完蹦蹦跳跳和另一個女孩兒玩去了,留下小男孩單腿蹭在塑料凳子上以膝蓋為圓心左右旋轉著。
他們的攤位上的香蕉又小又黑,看著就快壞掉的樣子,而那邊大人攤位上的香蕉卻都是綠綠的,在這盛產香蕉的島上,這樣的反差讓我心里有點難過。
安慰了受傷的小男孩后,我們準備返回下面的停車場。沿著來時的小路往下走,下面有一輛坐滿乘客的小車正慢慢往上開,司機從車窗伸出頭往上看,一臉茫然的樣子,顯然也是不知道上面能否停車。我對他招了招手,然后指指上面,表示上面有地方。
了卻了看燈塔的愿望,我們決定去海邊看看,離燈塔不遠就是硇洲島上有名的那晏灣。
按著導航線路,向海邊進發,道路變得崎嶇。我開著租來的白色BX5跟在一輛紅色X5之后,那X5雖是湛江的粵G車牌,但應該不是硇洲島上的,看起來很不熟悉路況的樣子,一路開得很小心。
經過一段下坡后,那晏灣的大海和沙灘出現在眼前。水泥路的盡頭,X5毫不猶豫的就開上了海灘。我擔心沙灘陷車,找了一個水泥路邊比較寬闊的地方停了下來。
那晏灣是硇洲島的一處弧形海灣,有一百多米長的白色沙灘,沙灘兩側是黑色的火山石。這些火山石是五十多萬年前火山爆發噴出的巖漿遇到海水冷卻后形成。但如果不是聯想火山爆發的場面或者是地質愛好者的話,這些火山石其實是沒有什么看頭的,那就是一堆黑石頭而已。
雖然景致普通,但那晏灣確實是硇洲島最重要和神奇的地方。
火山噴發使得硇洲島的土質營養豐富,所以島上盛產香蕉。同時在那晏灣外的海底有很多石垅,這些石垅好似是海底的森林,除了能阻擋風浪,同時也是海洋生物的理想居所,所以海產極為豐富。著名的硇洲鮑魚和龍蝦就產自這里。其中硇洲鮑魚是國內最好的鮑魚品種,歷來是朝貢上品,尼克松訪華時吃的就是硇洲鮑魚。
另外據說臺風來臨前,那晏灣的海底會發出奇怪的“嘩~嘩~”聲響,聲音很大,即使是晚上睡覺也會被吵醒,島上漁民一聽便知有臺風將至,屢試不爽。傳說那聲音是明朝官船在那晏灣外海觸礁遇難后,隨船沉沒在海底的金銀財寶被海潮翻動發出的。
我們向沙灘走去,大海的遠處停泊著許多漁船,還有幾艘小漁船停靠在岸邊,剛才X5車上下來的幾個年輕人正圍著小漁船買海鮮。等我們走過去,X5的海鮮交易已經完成,幾個人提著紅色大袋子往車上裝,滿滿都是海蝦。他們應該是早就聯系好,直接過來取貨的。
岸邊小漁船上堆著像小山一樣的白色漁網,幾個漁民圍著漁網在摘網上的蝦,放進旁邊裝著冰塊的大筒里。這可是剛剛打撈上岸的海鮮。時間已經是過了中午,肚子早餓了,我趕緊向漁民詢問這蝦賣不賣,附近有沒有可以加工的地方。得到肯定答復后,便買了些海蝦,準備嘗嘗鮮。
這里不像旅游勝地,到處是餐館,這里能加工海鮮的,附近只有在海灘往上,我們剛才下來的地方,有間家庭旅館“那晏漁家”。
“那晏漁家”是一棟外面磡著淺色瓷磚二層小樓,就在轉下那晏灣的小路邊上,地勢高,可以俯瞰整個那晏灣。“那晏漁家”隔著馬路的對面有一個搭著棚子的小排檔,主人是一對六十多歲的夫婦,女主人負責點菜送菜,男主人負責炒菜。時間已經是下午三點,小排檔沒有其他客人。我們把蝦交給店家,再點了些菜,又要了幾碗糖水。
加工的蝦端上來,紅紅的一盤,這海蝦果然難得,幾乎只只帶黃,這蝦黃也不是小龍蝦那種屎黃色而是有點鮮紅的顏色。我是第一回吃到帶黃的海蝦,還傻呼呼的問老板這個能不能吃?
吃飽喝足,我們問店家附近還有沒有什么地方好玩,店家說“海龜城!”。之前我在買蝦的時候就問過摘蝦的漁民同樣的問題,得到的是同樣的答案。
海龜城離“那晏漁家”只有不到5分鐘車程,到這里的游客比硇洲燈塔的還要多一點,加上我們的BX5,門口停了三輛車。
海龜城的大門是一個非常高大的石制牌坊式建筑,頂端的牌匾寫著幾個鎏金大字:“海龜城”,兩側立柱上是一副對聯:
觀滄海賞洪波碣石遺篇多壯志
先看一下是否還有玻璃水,如果玻璃水不多,及時加注玻璃水;檢查水管是否漏了或者過濾網是否堵塞,如果發現問題,及時更換水管或者清理過濾網;檢查噴水嘴是否堵塞;檢查電機或者線路是否出現問題。建議各位車主專水專用,畢竟玻璃。
戲壽龜親玳瑁龍宮著美滿豪情
上聯看起來是把曹操的《觀滄海》和毛主席的《浪淘沙 北戴河》、《七律 到韶山》的詞句雜揉一起,但是除了大海外我實在想不出這些詩詞跟硇洲島和海龜城有什么聯系,或許碣石對應著那晏灣的那些石垅吧?
海龜和玳瑁我一直以為是一種動物的兩個名字,現在知道兩者其實還是有些區別:玳瑁是海龜的一種,但一般說的海龜是指綠海龜;海龜嘴圓,玳瑁嘴尖,像鸚鵡;海龜的背殼是一整塊,玳瑁是十三塊拼在一起,可以分拆,所以又叫“十三鱗”。玳瑁的十三鱗很漂亮,是名貴寶石,可做飾品又可入藥,傳說還能辟邪,所以就注定了他們在中國沿海的悲慘命運,現在已極為瀕危。
海龜城大門外一個小平臺下就是遼闊的南海。進到門里向外看,海天分界線位于大門的三分之一處。我一直對這樣的場景有著疑惑:水線懸在半空,遠高于地面而水卻不灌下來。
大門里面是一個小廣場,小廣場的右側有一排平房,門口有幾個村民大媽坐在矮登上削著冬瓜,她們也負責收取參觀費。
我拿著盆有點懵,海龜和冬瓜?這是什么樣的食物鏈組合?我一直以為海龜是吃大海里的各種魚蝦的,難道還吃素?
查了一下,原來海龜是雜食動物。多數海龜還是主要吃肉,但像綠海龜和彩繪海龜年輕的時候愛吃肉食,長大后逐漸轉為素食為主,這一點和人還比較像。所謂的素就是海藻,這冬瓜的口感大概跟海藻差不太多吧。
平房里有許多養殖池,池子里分別養著各種海龜還有不認識的大魚以及海膽之類的海洋動物,池子上寫著品種介紹,對于我們來說很多都是頭一回見到,可惜當時也沒有記下來,現在再回憶根本想不起半點,只記得那些海龜來自世界各地。
這也算是我這次為什么要寫一點游記的原因吧,把一些事情記錄下來,否則時間一長,記憶都模糊了,到過一個地方也僅僅是到過了而已。
從平房里出來,外面有一個通道,穿過通道往里走出現一個標準游泳池大小和樣子的露天水池。那里面的才是海龜城的精華所在:十幾只巨大的海龜正在里面游弋!
或許是距離近的原因,這個池子里的海龜感覺比我在海洋館所見過的要大很多!
池子一端的水比較深,另外一端逐漸變淺,到岸上之后變成了沙灘,模仿著海邊的樣子。莫非海龜還會到那個沙灘上去生蛋?
海龜的壽命最長可達150年,這些海龜目測我得叫他們大爺,不過這些海龜大爺搶食起冬瓜來倒是萬分靈活。它們也不怕人,當它們靠近池邊時可以乘機摸摸那巨大的背殼,有著滑溜溜的手感。我摸它們的時候乘機把它們往水里按了按,幾乎按不動,頓時感受到了阿基米德的偉大。最喜歡這些動物的還是孩子們,能摸到可愛大海龜的背殼讓他們興奮不已。
當大海龜往遠處游去時,那種龜翔淺底的翩翩姿態讓我想起了曾經的海洋霸主——蛇頸龍——就是尼斯湖水怪的那種神奇樣子。
遼闊的南海就在200米外,那里有數不清的吃的,可惜現在他們只能呆在這個水池里吃幾片冬瓜。
離開海龜城的時候我問切冬瓜的大媽
"這里養這么多海龜是干什么用的?"
"放生的!"
我不知道這個回答準不準確,但放生應該是對的,一來海龜是保護動物,二來我在天津海河邊看見過買烏龜來放生的,海龜放生應該是同樣的道理。
海龜城的外面是一個小小的海灣,有著幾十米彎彎的沙灘。一群島上的少年,看著像是高中生的樣子,正在盡情享受陽光與大海帶來的歡樂,在海里嬉戲打鬧。
沙灘上有很多的沙蟹洞,洞口周圍呈放射狀密密麻麻都是小沙蟹們從沙中濾食后捏的小沙球。人在沙灘上一走,大片成群的小沙蟹們全都嗖地躲進了洞里,有的還拿個沙球把洞口給堵上,膽子很小,警惕性很高。
我們很想在這里多玩一會,甚至在這個島上找個地方住一晚,明天再慢慢在海邊玩。但之前那晏灣摘蝦的漁民告訴我明天將會有臺風過來,輪渡可能會停航幾天,所以只能在今天就離開硇洲島。看了看時間,已經是快下午五點,按照輪渡時刻表,最后一班渡輪是下午六點半,我們只能趕緊開車去往渡口。
下午5點20,我們抵達了硇洲鎮渡口附近。等侯的車排起長龍,跟早上來時東海島渡口冷清的場景完全不一樣。我們排在隊尾,排隊的車沿著公路拐了一個彎,我們所在的位置被路兩邊小鎮街道的房屋擋住視線,根本看不見渡口,也看不見近在咫尺的大海。
我們停車排隊等候的地方位置不佳,馬路對面正是個垃圾站,而且是露天散放垃圾,蒼蠅到處飛。這大概也是網上說這里衛生不堪的原因。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一個多小時,車隊才終于動了。碼頭上有一艘渡輪靠岸,前面的車陸續上船,我們跟著車流拐了一個彎進入渡口內,大海終于又出現在眼前。
一艘渡船很快裝滿,我們只好又停了下來目送渡輪緩緩遠去,下一班還不知何時能來。好在太陽西沉,天色漸暗,硇洲渡上海風輕拂,海天間映著絢麗的晚霞,煞是好看。
又是一個多小時過去,晚上7點30,口字型的渡輪亮著兩個巨大的探照燈終于靠了過來。看起來等渡輪上的車下完之后我們就可以上船。
看著那些車從渡輪上下完,我們趕緊發動BX5,然而,渡輪船頭上兩個大大的探照燈突然熄滅了。神馬情況?我下車去問碼頭邊上的人,說是開船的人要先去吃飯,得先等他們吃完飯再走。
好吧,又是一個小時的等待后,口字型渡船的探照燈終于亮了!這回是還沒上船就收了費,80元,比來時多了20元,收費員解釋是因為現在算是加班船。
為了多裝些車,上船后船工指揮一輛輛車緊貼著停靠,車門開不了,只能待在車里,也就無法從"旅客上落口"去二層甲板觀賞硇洲島的夜景。
晚渡啟航,大概是晚上9點,口字型渡輪終于把我們送扺東海島碼頭。
上岸后,白色BX5奔馳在東海島的夜晚,白天的田園風光不再,鄉道沒有路燈,四下里一片漆黑。
神奇的是在這黑暗的荒郊野外,在車燈照射下,時不時還能看見路邊幾個穿著運動服在夜跑的健身達人。
半個小時后,BX5終于擺脫黑暗進入了有路燈的公路。
我這才感到饑腸轆轆,于是邊開車邊尋找路邊的食鋪,偶爾倒是有一些小店開著燈,但都沒啥人,后來終于看到一排人氣不錯的路邊大排檔,燈下十幾張小桌坐滿食客,濃濃的煙火氣息,這正是我想找的!
我們把小攤上的烤生蠔、烤魚、烤肉、烤雞爪、錫紙金針菇什么的各要了一些,再加份牛肉炒河粉和炒菜,也許是餓了的緣故,感覺味道真是太好!風卷殘云。
可惜店家招牌的白鴿粥已經賣完,無緣品嘗。炭烤生蠔和食夜粥是湛江人的美食習慣,夜粥有很多種類,其中白鴿粥和烤生蠔是絕配,去之必吃!
吃飽休息片刻后繼續趕路,待回到酒店已是晚上11點30分!這匆匆一天的硇洲島之行留有諸多遺憾:一是沒看到水晶磨鏡燈,二是沒吃到硇洲鮑魚,三是沒時間在海邊好好玩上半天。這帳也不知還不還得上,先用小本本記下來吧!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