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電影,林肯總統在線觀看免費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飽含美國歷史厚重感的奧斯卡獲獎電影——《林肯》。
該片榮獲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最佳男主角等獎項。影片以19世紀60年代正在進行的南北戰爭為歷史背景,圍繞著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講述了一場名不副實的民主,一項注定失敗的提案,一次進退兩難的斡旋,一次絕地反轉的勝利。且看被后人譽為美國歷史以來最偉大領袖之一的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如何創造了一項不可能。
1865年1月,經歷了四年對戰的南北戰爭即將結束,戰爭形勢從一開始的南方占優逐步倒向北方勝利。南北戰爭形勢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林肯行使了總統的戰時特權:釋放黑奴、還以自由,從而激發了黑人反抗南方州統治、歸順北方的戰斗意志。但黑人的自由只是暫時的,因為根據美國法律,一旦戰爭結束,總統的戰時特權解除,解放黑奴的宣言只是廢紙一張。
因此為了鞏固這一戰時政治成果,林肯及其手下制定了憲法第13修正案,打算廢除奴隸制和強迫勞役。(這里科普一下“美國憲法第n修正案”,是指美國憲法經歷的第n次修改方案。)
一個目標——完成122張投票
想要憲法第13修正案在國會通過,就必須拿到眾議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贊成票。如果所有議員都參與投票無人棄權,就需要122張贊成票。而此時南北戰爭已經進入尾聲,預計再需要不到1個月時間,北方州就可以奪得最終勝利。此前林肯和他的國務卿曾經做過民意調研:一旦戰爭結束,那些曾經支持廢奴法案的態度搖擺州就會立刻反對廢奴法案,因為支持廢奴可以加快戰爭結束,反對廢奴可以使他們繼續剝削黑人。林肯認識到,必須在1個月內、戰爭結束之前拿到122張贊成票,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否則前期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
兩個黨派——民主黨和共和黨
美國國會主要由民主和共和兩大政黨的議員共同組成,同時各議員可以不受其代表政黨的約束,保持意見的自由性。美國民主黨始建于1792年,由部分南方種植園主和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系的企業家組成,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共和黨成立于1854年,由反對奴隸制的東北部工商業主及中西部開發各州的農業企業家代表組成,并將黨的價值奠基于“個人自由”、“國家團結”。林肯就是共和黨的一員。為了第13修正案通過,即便假設所有共和黨議員都投票同意,仍需要20張民主黨的贊成票。而事實上民主黨代表了南方奴隸主的利益,想要獲得部分民主黨議員的支持,可謂水中撈月。第一次發起修正案投票的失敗,似乎更加證實了這是一場注定無望的提案。
三股勢力——共和黨保守派、共和黨激進派和民主黨保守派
即使是在共和黨內部,也不是所有共和黨人都贊同廢除奴隸制。共和黨內保守派代表大多數美國人的想法,希望與南方盡快講和減少犧牲。
提取碼:havm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編劇: 托尼·庫什納 / 多麗絲·肯斯·古德溫主演: 丹尼爾·戴-劉易斯 / 莎莉·菲爾德 / 大衛·斯特雷澤恩 /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 詹姆斯·斯派德 / 哈爾·霍爾布魯克 / 湯米·李·瓊。
保守派大佬布萊爾表示只有以此為要求進行交換,才可以確保共和黨保守派全部成員投出贊成票。
共和黨激進派以史蒂文斯為首,要求不僅要通過第13修正案,林肯總統在線觀看免費,還要賦予黑人更多的權利,否則就不會投出贊成票。
四種手段——適度妥協、煽情演說、金錢收買、職位交換
手段其一——適度妥協
手段其二——煽情演說
在美國,幾乎每一個政壇人物都具備一項重要才能——演講和口才。林肯先從激進派史蒂文斯入手,用一個故事說服了史蒂文斯:指北針指明方向,但如果前進途中不知道繞開一些障礙物,遲早會陷入泥潭。史蒂文斯思考良久,走上了眾議院的演講臺,一反他從政30年來堅持的“人生而平等”的論斷,轉變為“人類在法律面前平等”。這兩句話在含義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法律賦予了公民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但每個人的出生、種族、品性都有可能不同,比如史蒂文斯說的某些議員雖然是白種人而且身居高位,但仍然不妨礙他是個人渣的事實。
《林肯》一部平靜的電影讓人看了不平靜,平淡的劇情卻總是時不時的觸動人心,電影基本上屬于林肯的傳記,歷史類電影,風格基調略顯沉悶,厚重,節奏平穩流暢,緩急得當,有真事感動的家庭戲份,有慷慨激昂的林肯演講,更有眾議。
史蒂文斯的出色表現意味著共和黨激進派的全部贊成票到手,不過更出色的還是總統林肯先生,將政客的口才能力發揮到極致。如果說勸服激進派史蒂文斯的故事還算有那么些關聯邏輯的話,那么林肯先生在其他場合的講話實在令人難以摸得著頭腦。在面對內閣手下你言我語爭論不休時,他給部下們講了一個與話題毫不相干的冷笑話。在面對南方特使到達、來信求見時,他對幾個年輕的手下說:“歐幾里得有個定律:如果a=c,b=c,那么a和b相等。既然數理規律都是如此,那么自然法則中人類平等也是一樣的吧。”在面對北方大軍夜襲威明頓港,部下們緊張忙亂一團的時候,他提高音量講了個幽默故事:英國佬把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畫像掛在廁所,反問美國人是否合適。美國人答:恰到好處,因為這樣人人就都知道英國人見到華盛頓就嚇尿了。
2、電影《林肯》所以如果斯皮爾伯格導演是從林肯的幼年起拍攝的,那該多好,那樣我就能與文本對照,更好的解讀林肯了。據說導演為拍攝此片準備了十二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可見最后選擇單以56歲就任總統后的時間。
雖然林肯總講一些和局勢完全不相關的小故事,或者是七拼八湊一些奇妙的邏輯,但重要的是他總能掌握他的主場,或是打破他不愿意看到的節奏,讓局面重新成為他的主場。
手段其三——金錢收買
共和黨搞定了,剩下的就是64個新入選的民主黨議員中有多少能夠支持修正案通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林肯一再強調不可違法使用金錢收買選票,不過他花了一大筆錢雇傭掮客為他搞定選票。
手段其四——職位交換
到目前為止,算上爭取到的棄權票,離三分之二贊成票僅余二三票,而距離最終投票只剩一天的時間。當夜總統林肯親自上陣,對仍在左右搖擺的議員進行了最終的談話。投票當天,各位議員終于不負眾望,連眾議院議長都破格投票,最終選票以119票贊成,56票反對,8票棄權獲得通過。會后激進派史蒂文斯這樣評價:“19世紀最偉大的舉措是在美國最純潔的人的協助和教唆下,利用腐敗才通過的。”
五點收獲——木一的個人見解
1.在美國,民主仍是少部分人的民主。一群白人討論是否賦予黑人平等的人權,如同圈養羊群的獅子討論是否放羊群自由。
2.人并非生而平等,人只在法律面前平等。這是一個殘酷的真相。
《青年林肯》 Young Mr. Lincoln 這是一部林肯的傳記片,但是是1939年的。 《林肯傳 》Abraham Lincoln 也是林肯的傳記片,是1930年的。 《林肯在伊利諾斯》 Abe Lincoln in Illinois 一部關于林肯的電影,1940年的。 最。
3.政治家講故事不需要邏輯。因為政治家需要的是節奏和控場。不經意間逼迫觀眾把注意力聚焦,政治家的演說就成功了一半。
4.內心堅定的人忽悠別人,內心軟弱的人被人忽悠。
5.白人可以為了結束戰爭廢除奴隸制,但不會為了提高黑人地位廢除奴隸制。因為利益永遠是絕大多數人的行為指向。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