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 汽車知識網 > 汽車品牌 > 大眾

    大眾心理學,大眾心理學在線閱讀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三余有書(ID:sanyu_youshu)

    適逢子勛老師遺留之作《自在成長:所有經歷,都是完成自己》出版,重提以下文字,表達我的緬懷和敬意:

    驚悉子勛老師離開了我們。心中無比悲痛。一代心理學的驕子,一個大眾心理學的啟蒙老師,一個點燃了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個人生命希望的人,一個好老師,好朋友,就這樣走了。

    你對化解人類痛苦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你像孩子般純真的心靈,你對人性深邃的理解,你的率真和幽默,你的敞開和胸懷,你的才華橫溢,你對人的包容和理解,讓人思念感懷。你是一個如此帥氣的人——從內到外!

    愿你人間天上一如既往的美好。

    ——海藍博士

    《心理訪談》有這樣一期節目:

    向節目組求助的是一位特別怕狗的女孩,只要與狗有關,女孩就驚恐萬分。節目組準備從呈現印有小狗的照片逐步過渡到呈現一只真實的小狗,一點點引導她接受小狗。

    在引導開始之前,作客《心理訪談》的嘉賓溫柔又堅定地跟那個女孩說:“待會兒在進行過程中你可以害怕,可以站起來,但不可以逃走,因為攝影師會追不上你。”

    “可以害怕,大眾心理學在線閱讀,但不可以逃走”既是利用系統脫敏療法時李子勛老師的一句溫柔提醒,更是李老師帶給心理咨詢的一方新天地。

    “心理治療不是去考古,不是去找到他的創傷,或者是尋找問題的原因,更多是陪伴著來訪者走過他生命中艱難的路程。”李老師強調把改變的責任和方式交給求助者,由求助者去決定他要走向何方。

    要做一道橋梁,讓心理學走近大眾

    1999年,作為首屆“中德班”的學員,李子勛老師在“中德班”畢業時宣布了自己的10年規劃——要做一道橋梁,讓心理學走近大眾。

    就是簡單的心理學,一般都是針對熱點和大家關心的事情進行一些心理學分析,把心理學和大眾生活聯系起來。不涉心理專業和本質解析。

    關于中國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發展,李子勛老師有一段很形象的描述——“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中國心理學的狀況是:沒水,船浮不起來,擱淺在那里;但是現在,愿意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多了,愿意找心理醫生的人多了,這個行業有了水,心理學這條船就可以浮起來了,可以成長、揚帆了。”

    是的,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在眾多中國心理學從業者的集體努力下,心理學在國內已被大眾廣泛接受和理解。尤其是李老師參與的《心理訪談》等節目,心理咨詢在極短時間內變得家喻戶曉,許多人開始知道“原來還有一門學問叫作心理學”,對心理學、心理咨詢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

    李子勛老師帶給我們什么

    天妒英才。2018年10月24日凌晨,李老師因病去世。

    “驚悉子勛老師離開了我們。心中無比悲痛。一代心理學的驕子,一個大眾心理學的啟蒙老師,一個點燃了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個人生命希望的人,一個好老師,好朋友,就這樣走了。你走的太早、太匆忙……

    你對化解人類痛苦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你像孩子般純真的心靈,你對人性深邃的理解,你的率真和幽默,你的敞開和胸懷,你的才華橫溢,你對人的包容和理解,讓人思念感懷。你是一個如此帥氣的人—從內到外!相信天堂有更多的美好承載你的美好!愿你在天堂自由自在 愿有緣與你在塵世相遇過的人,因為你的激勵,選擇更好的助人自助的生活。”

    李老師去世當天,海藍博士寫下了上述文字。

    李子勛與海藍博士

    李子勛老師在其遺留之作《自在成長:所有經歷,都是完成自己》中對大家說:

    如果本書對讀者有一星半點的幫助,能夠引發讀者以靈動創意的心態去應對各自的生活情景,我會感覺欣慰。我堅信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大多來自于我們沒有意識到個體閱歷與他人閱歷間存在著差異,生活法則并不存在所謂的同一性或通約性。人生這條道路上沒有專家,能夠與讀者進行些許分享,吾心足矣。

    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李子勛老師,他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與命令,更多的只是無私的交流和分享,竭盡所能地幫助無數人更好地成長。

    自在成長:所有經歷,都是完成自己

    旁觀者效應的產生可能是由于“從眾心理”與“責任分散”。也就是說,人都是從眾的,當有他人在場時,人們更傾向于觀察別人的行動,而不是“敢為人先”。當大家都秉持這種態度時,結果就是人人冷漠地袖手旁觀。于是,不幸的。

    2018年4月,在北京望園路,李子勛老師見到了中國法制出版社的李佳編輯,商談了新書的出版事宜,李老師準備將自己從業30年來的生命哲思分享給廣大讀者,希望跟大家繼續探討如何用多元文化視角來解讀生活,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找回內在的平衡。

    2018年8月,這位編輯拿到了李老師的書稿,只是她怎么都沒有想到,這份書稿竟會成為李老師的遺留之作。

    在《自在成長:所有經歷,都是完成自己》這本書里,李子勛跟他的讀者說:

    在這本書里,我期待用一種多元文化視角來解讀生活中的麻煩,很多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親情、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沖突,因為我們認為它是問題才存在,因為在意才被深深地影響。很多問題是被有問題的觀察方式創造出來的,改變一種觀察方式或許不再是問題,甚至麻煩成為生活的滋養也不一定。

    那么,如何重新解讀問題,如何給問題重新賦義呢?讀者可跟隨我慢慢去熟悉這些方式。

    如沐春風勛語錄

    童年創傷,記憶并不可靠

    人的成長是一個逐步選擇與適應的過程,童年事件給人帶來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原因而是一種可選或者可多重賦義的資源。

    人是不一樣的,創傷只是一種敘事方式或解釋方式,而非真實存在。“童年不幸”的想法可能只是當下的一種回憶產物,是為眼下親密問題合理化的結果。

    同樣是早年的經歷,不同的內心建構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人們會說在記憶中我的確不被父母喜歡,但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我們能記住的東西被我們在漫長歲月中不斷地修飾補充,回憶出的東西只是我們當下心境的產物。

    婚姻和愛情都是自己的事

    婚姻和愛情都是自己的事,人對他人他事的感覺是自己認知選擇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你在選擇一種婚姻方式,而非婚姻在選擇你。

    成熟的愛有一種自我完成的色彩,她本身是完整的、自我愉悅的。成熟的愛懂得合適的訴求與主張,當另一半忙碌的時候你幫他,當他閑的時候,你要求他幫忙,這樣的婚姻才有婚姻的味道。

    感覺奇怪,每當個體聚集起來的時候,總是出現不可理解的不理智和感染性,因此,我對大眾心理進行了學習,閱讀了一些書,并進行了總結。群體可以認為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群組成的集體,大眾群體,主要特點是個性的消失與情感的強化。

    生命深層的孤獨感

    人終究是孤獨的,社交在某種心理層面上也是為了逃避孤獨。一個人即便擁有眾多好友,也依然擺脫不了孤獨的煎熬。不喜歡或者不善于社交的人恰好是不太怕孤獨的人,他們更能直面孤獨與寂寞,自在地活著。

    人類所有的社會建構與社交行為,如談戀愛、結婚、交朋友、運動、培養興趣愛好、參加社會團體等,實際上還是被孤獨感驅動著的回避行為,只是社會賦予這些行為正面的意義而已。

    自我探索的意義和方法

    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不能借助言語的(心理分析是很暴力的言語),唯一的工具是感覺,唯一的技術是接納與認同,要達到的唯一境界是無限。不然,所謂的自我探索出來的結果只是言語產物,還不如那些活得簡單、從不對自我進行探索的人。

    多面性思維帶來的改變

    事物的多面性可不是只有好和壞兩個方面,每種事物的存在是自在的,不是他在的。人對事物本身的評價或者觀察都是外部給予的,非物質自在的。好壞對錯、大小方圓,都建立在觀察者內在的認知與價值觀基礎上,所以觀察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事物本身。

    “不能對觀察的事物有一個確定的結論”正是人類心智進步的結果,而非困惑。人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強加給別人,應該好奇為什么在別人眼里事物是不同的,覺察到這種差異,堅持自己,并欣賞別人的人就是一個聰明的人。

    我們是否需要后悔

    大眾心理學

    人的心理有這樣一個特征,得到的東西會被看輕,未曾得到的東西會日夜變重。其實后悔是一種普遍的心理感受,當一個人部分或者全面拒絕接受現實,想逃離現實的時候,后悔為逃避現實找到一個借口。

    心理分析認為后悔是一種針對自己的否定,看起來是指向過去的我,本質上是攻擊當下的自己。不過在很多時候,后悔也有很積極的意義,經歷刻骨銘心的后悔之痛后也許會找到生命中最本質的需要,為未來點亮一盞明燈。

    生命的滋養和動力

    生命與情愛是一個緩慢展開的過程,沒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忘卻的,經歷過的東西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忘卻也不可消除。

    做一個不焦慮的好媽媽

    生命是自在的,媽媽可以做到最好,卻不能要求孩子也做到最好。

    媽媽做到最好是為自己負責,升華與豐滿了自己,說到底不是為孩子負責。一個好媽媽不一定教育出好孩子,原因是媽媽做得越好,孩子失去的越多。允不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是衡量一個母親是否真愛孩子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7、《大眾心理學》 愛情、崇拜、嫉妒、應酬、逆境 8、《語言心理學》 語言心理學》是心理語言學研究領域的經典教科書,為世界各地的學術研究與教學機構廣泛采用。 9、《生猛的進化心理學》 一門在未來必成心理學統帥的新學問——。

    孩子的成長并不是搭積木,下面不正上面也歪。孩子更像是玩拼圖,隨時可以打亂了重來。佛教里有一個視頻叫“浮華原是一捧沙”,孩子任何時候的優劣都不長久。

    -END-

    我想通過這本書傳輸一個心態。

    生活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技巧。

    ——李子勛

    30年生命哲思完整收錄,李子勛遺留之作

    《自在成長:所有經歷,都是完成自己》

    福利:我們將免費贈送20本李子勛老師的遺作,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在留言區寫上具體地址信息,我們會免費郵寄。

    大眾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行為及其心理規律的科學。

    愛你/晚安

    「 生命影響生命 」

    成為自己幸福的負責人

    用愛點亮自己,點亮家庭

    點亮社區,點亮世界

    如果愿意 你也可以

    如果你也想成為靜修生

    也可撥打電話咨詢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QQ:

    工作日:9:30-18:30,節假日休息

    老婆的视频完整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