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 汽車知識網 > 汽車品牌 > 大眾

    大眾哲學,大眾哲學讀后感小說形式

    艾思奇(1910.3.2—1966.3.22),原名李生萱,大眾哲學讀后感小說形式,云南省騰沖縣人,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哲學家、教育家。

    從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艾思奇在上海《讀書生活》雜志“哲學講話”專欄上連續發表了24篇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解讀、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章。這是艾思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通俗化的開端。這些文章后來匯編成《哲學講話》一書,于1936年1月出版,受到讀者歡迎,很快就在廣大青年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36年6月,艾思奇對該書稍加修改后,更名為《大眾哲學》再版。《大眾哲學》影響巨大。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該書一共印了32版,堪稱出版史上的奇跡。許多青年正是在《大眾哲學》的影響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濃厚興趣,走上了革命道路,一批又一批地奔赴延安、奔赴抗日戰場、奔赴解放區。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a_hLy9OLZFl0WFqaqQTEHg 提取碼: a778 書名:大眾哲學 豆瓣評分:8.8 作者: 艾思奇 出版社: 臺海出版社 出版年: 2021-5-1 頁數: 288 內容簡介:《大眾哲學》是艾思奇于20世紀3。

    實際上艾思奇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所做的工作,遠遠不止一本《大眾哲學》。《大眾哲學》是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工作開始的地方。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還是左翼文化運動的中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左翼文化運動在上海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大眾化、通俗化匯成一股洪流,一浪一浪地沖向各地。

    1934年6月,在社聯的安排下,經許滌新推薦,柳湜介紹,艾思奇進入《申報》流通圖書館讀書指導部工作,薪水每月40元。這樣,艾思奇有了固定的職業收入,生活問題得到了解決。《申報》當時設有副刊《讀書問答》專欄,刊登讀書指導部回答讀者提問的文章,由艾思奇和柳湜、夏征農輪流撰稿,公開解答各地讀者提出的各種思想問題,深受讀者歡迎。“艾思奇”就是他在這個時候開始用的一個筆名。

    《申報》流通圖書館和《申報》副刊“讀書問答”專欄,名義上是李公樸負責,實際上負責的是“社聯”成員、共產黨員柳湜。《申報》流通圖書館1932年12月正式成立,前后辦了近五年。它以“普及民眾教育為己任”,以下層店員、工友、學徒為主要服務對象。

    艾思奇所在的讀書指導部以通信和接待來訪(每星期天下午)的形式,解答讀者提出的疑難問題。接待讀者最多時達到每天500多人。僅1933年10月到1934年10月,指導部發出的有學術內容的復信竟有1800余件,其中有普遍意義的回信,在報上公開發表的就有30萬字。

    《申報》在1934年1月專門開辟副刊“讀書問答”,公開回答讀者關注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現實意義的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公開介紹馬克思主義著作,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革命的理論和知識,指導幫助青年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適應了讀者的需求,影響迅速擴大。只占《申報》五分之一版面的“讀書問答”,已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要求。有些讀者也希望能專門出版一種雜志。

    經柳湜、艾思奇、夏征農等多次商量,由李公樸出面,征得史量才的同意和支持,出版單獨的刊物,創辦《讀書生活》雜志。《申報》在1934年10月8、9、10連續三天,宣告“讀書問答”欄停刊,另出《讀書生活》雜志。

    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為了紀念史量才,將《申報》圖書館改名為“史量才圖書館”,同時還創辦了量才業余學校,李公樸挺身而出擔任校長,艾思奇任教員。

    本書的缺點是,太過啰嗦,語言組織不夠簡潔、精煉和優美。缺點是,辯證法的分析在中學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已然掌握了,階級斗爭被發展取代了。

    《讀書生活》雜志第一卷由上海雜志公司總發行,張靜廬做發行人。由于上海雜志公司自有一套發行門路,盡管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封鎖,每期仍能銷售一萬多份,有時多達兩萬份。《讀書生活》出完第一卷(12期為一卷)即改為獨立經營,由李公樸任主編兼發行人,自辦發行,但仍由上海雜志公司代售。到出第三卷的時候(1936年初),雜志社就發展成為讀書生活出版社(1940年起,為方便人們記憶改名為讀書出版社),不僅繼續出版《讀書生活》,同時還出版各種圖書。首先把雜志上已經登完的專欄文章,由原作者做一些必要的修訂,結集出版單行本。艾思奇的《哲學講話》就是最先出版的一種。

    艾思奇在“讀書生活”主持內部編輯業務。他從大量的讀者來信中了解到,廣大青年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白色恐怖,再加上連年內戰,天災人禍,經濟破產,又面對失學、失業的威脅,產生了許多苦悶、疑問和焦慮,許多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看不到國家的出路。

    然而,大多數中國人對哲學是不感興趣的,哲學對他們來說是高深玄妙、不實用的。這一方面與大多數人接受教育的機會很少有關,另一方面與我們中國人的實用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很大關系。針對這些情況,艾思奇決心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的實際,用深入淺出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眾寫哲學,使抽象、深奧的哲學具體化、通俗化、大眾化,使人民群眾認識、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

    大眾哲學

    1934年11月,艾思奇在《讀書生活》上發表了第一篇專為大眾寫的《哲學并不神秘》。此后,他在《讀書生活》上每期發表一篇通俗易懂的哲學文章,到1935年10月,共發表了24篇。這24篇文章在1935年12月結集成書,由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書名為《哲學講話》。《哲學講話》出版后,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國民黨當局則對這本書十分害怕,立即在1936年2月以“宣傳唯物史觀,鼓吹階級斗爭”的罪名查禁該書。

    大眾哲學讀后感1 看了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后購買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書中的內容正如作者所說有些陳舊,有些觀點也是不完備的,也是有缺點的,但是我們讀書要看主要思想,取其精華。記錄幾點主要觀點,待未來消化吸收,因為讀起來很費勁。

    之后,艾思奇根據讀者意見對《哲學講話》做了部分修改,并將書名改為《大眾哲學》,重新出版。

    到1938年,《大眾哲學》已出了10版。到1948年,已出到第32版。可見《大眾哲學》在廣大群眾中的影響極大。“據圖書館學專家雍桂良同志統計,32版只是讀書出版社的版數,事實上,全國解放前后共出過50版。還不算各地用油印、石印、鉛印等各種方法翻印的。”

    《大眾哲學》有如此多的出版發行量,不僅是出版史上的奇跡,更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奇跡。

    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程中,艾思奇有開創之功。《大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通俗化的典范之作。

    《大眾哲學》在國民黨統治區、淪陷區、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它的影響下,許多青年接受了共產黨的革命意識形態,走上了革命道路。《大眾哲學》之所以能受到普遍的歡迎,就在于它的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思想敏銳,文筆明快,聯系現實,抨擊時弊,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成了一本膾炙人口的暢銷書。

    著名學者李公樸在為《哲學講話》寫的編者序中稱贊說:“這本書是用最通俗的筆法,日常講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使大眾的讀者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夠接受。這種寫法,在目前出版界中還是僅有的貢獻。”他還進一步指出,有人懷疑“通俗會流于庸俗”,但《大眾哲學》卻“出淺入深”,“作者對于新哲學中的許多問題,有時解釋得比其他一切的著作更明確。雖然是通俗化的著作,但也有許多深化了的地方。尤其是在認識論方面的解釋”。這個評價,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非常恰當的。

    《大眾哲學(修訂本)》 內容為:哲學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本沒有什么神秘的,不過因為多數的哲學家都是用高深的詞句來談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來,以為哲學太艱深難解了,沒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這。

    《大眾哲學》在篇目設置上,也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俗話和口語,如《哲學并不神秘》、《卓別林和希特勒的分別》、《貓是為吃老鼠而生的》、《不是變戲法》等,這種通俗易懂的寫法揭開了哲學神秘的面紗,使哲學從高高在上的神壇走進廣大民眾的生活。這成為《大眾哲學》成功的關鍵之一。

    大眾哲學

    2006年,人民出版社在《大眾哲學》的“修訂再版說明”中對《大眾哲學》作了高度評價:“《大眾哲學》在哲學中國化、大眾化、現實化、通俗化上所起的開拓性意義,是絕大多數人所公認的。”“《大眾哲學》的‘永恒價值’和‘常青意義’,就在于它不僅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而且它在當今時代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大眾哲學

    【本文來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艾思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程和經驗研究》】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QQ:

    工作日:9:30-18:30,節假日休息

    老婆的视频完整版在线观看